如何辨识建盏经典器型(十问建盏:第八问)
釉色是建盏的灵魂
器型是建盏的骨骼
建盏有哪些器型和规格尺寸?
建盏的修坯风格是怎样的?
十问建盏第八问来解答
▼
原创:如何辨识建盏的器型
(十问建盏:第八问)
文/建盏君
建窑的产品以碗状的建盏为主,主要器型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其中束口盏最为典型。
建窑发展初期的器型,与成熟期的不太相同。而且即使同一器型类别的建盏,也有不同的尺寸、形制。还有一些刚入门的朋友分不清撇口和敞口的区别,也对建盏的修坯风格不太注意,下文将一一说明。
一、五代宋初的建盏器型
晚唐五代时期,建窑初创。时至五代晚期与北宋初年,建窑的工匠们改进了装烧的工艺,采用漏斗形匣钵仰烧黑釉瓷碗。
▼图1
这个时期的黑釉碗,与建窑成熟时期所烧建盏有一些区别。比如胎骨更薄,上釉也更薄。而且器型上也与建窑成熟时期有所不同。
▼如图2所示,建窑初期烧制的黑釉碗,不但胎釉偏薄,而且器型以浅腹内底隆起为显著特征。
二、建窑成熟时期的建盏尺寸
通过对出土、传世的建盏标本和整器的分析,可以发现宋代建窑工匠在制作建盏时,是按照一定规格来拉坯的。具体有三种尺寸:
1、大型碗,口径在15cm以上;
2、中型碗,口径在11~15cm之间;
3、小型碗,口径在11cm以下。
三、建窑成熟时期的建盏器型
建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碗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业内根据口沿、腹部和底足的变化,将建盏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
▼图3
1、束口盏
束口盏是建盏的典型器型。之所以称为“束口”,就是因为盏沿以下1cm左右处必有一圈凹槽,也叫“注水线”。
按照口沿、腹部的差别,束口盏分为三种形制。
A式束口盏:口沿仰折,深腹,盏腹上部较陡,下部转为弧形,向内逐渐缩小成平底。这类造型饱满刚健,曲线优美,口径与高度的比例,一般略小于或等于2:1,尺寸上以11~15cm的中型器居多。小型也有一些,大型极罕见。
▼图4-1,A式束口盏,口径12.7cm,高7.3cm。
这种形制在历次窑址发掘中都有大量出土,而且是建窑首创的上乘器型,也是建盏成为“斗茶神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是在现代,得一个工业设计专利,拿几个大奖也不为过。
▼图4-2,海外学者对A式束口盏的介绍,以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国宝油滴盏为底图。
束口盏的造型便利之处,在建盏王者归来,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一文里有说明。
B式束口盏:口唇矮短外卷或无明显曲折,圆腹圆壁,整体造型像半个球。口径与高度的比例等于或稍大于2:1。一般都是小尺寸的器型,也有发现少量大、中型。
▼图5,宋代建窑B式束口盏, 高5cm ,口径10.4cm ,底径3.8cm。
C式束口盏:口径与高度的比例大于2:1,大、中、小都有。口沿外折,腹部斜弧,形态奇骏秀丽。大型器腹部较深,而且口沿曲折明显。小型器腹部较浅,口沿曲折不是很明显。
这类盏有时候易与撇口盏混淆。可以仔细观察撇口盏的外撇处,是平滑过渡的,C式束口盏的拐角则有凹陷,所以被归类为束口,如图6所示。
▼图6
2、敛口盏
总体特征是口沿微内收,造型丰满,敛就是收的意思,所以叫敛口盏。根据腹部深浅,分为A、B两种形制。
A式敛口盏:腹部较浅,圆弧形壁,目前看来都是小器型。口径与高度比等于或略大于2:1。
B式敛口盏:腹部较深,上腹部直起,下部转为弧形。多为小型器,也有中型器。口径和高度的比例稍小于2:1。
还有一种敛口盏口沿收敛得比较厉害,如图7这只茶字款盏。
▼图7
3、撇口盏
因为口沿明显外撇,所以叫撇口盏。根据腹部深浅,分为A、B两种形制。
A式撇口盏:腹部较浅,造型丰满一些。大中小三种尺寸都有,口径与高度的比例大于2:1。
B式撇口盏:腹部较深,造型挺拔一些。有大、中两种。口径与高度的比例为2:1左右。
▼图8,宋代金兔毫大撇口碗,口径19cm,底径6cm,高7.7cm。器形完整,较难得。
4、敞口盏
只有一种形制,腹部较浅,盏壁斜直,或只有一点点弧度。有中、小尺寸。口径和高度比多大于2:1。
▼图9,宋代建窑敞口盏,芦花坪窑址出土。 高4.8cm,口径12.3cm,底径3.5cm。
有的朋友分不出来撇口和敞口的区别,其实区别挺明显的,盏沿处有明显向外拐的是撇口,盏沿不拐弯,整个盏壁侧线都很直的是敞口,敞口盏又称斗笠盏,倒扣过来就像斗笠一样。
▼图10,撇口与敞口对比
除建窑独创的束口盏以外,敛口盏、撇口盏的出土量也很多,也是建窑的主流器型。而敞口盏,也就是斗笠盏则是宋代流行的茶盏样式,全国不少窑口都有烧制,如图11。
▼图11,宋代“黑定描金”斗笠盏。定窑虽然以白瓷著称于世,在黑釉瓷风行全国的趋势下,亦有烧造黑釉盏,但传世黑釉描金整器十分罕见。图中这只斗笠盏口径19.1cm,釉上金彩已经脱落了不少。
四、建盏的修坯风格
建盏的口沿较薄,唇部比其他部分更尖,但是呈圆角状。制坯的时候是越往下,胎体越厚。盏腹底部的厚度甚至会达到口部的2倍左右(如图12)。这样的器型会让整只盏重心很稳,加上铁胎的胎骨本来就致密,点茶斗茶搅拌的时候就不容易翻倒。
▼图12,宋代建窑兔毫束口盏残件,可看出越往下盏壁越厚。
建盏坯体初步拉成之后会进一步修坯。口、腹交接部位旋坯痕迹较为明显,在腹部与圈足交界处,以修刀削去多余的坯泥,形成“止釉线(刀削痕)”(如图13),上釉时不超过这条线,就能一定程度上防止上釉过满导致的粘底。
▼图13,建窑束口盏平面示意图
建盏的圈足比较矮,内圈也浅,近似实心圈足(如图14)。修足风格是判断窑口的一个重要参考,之后我们会发文详述。
▼图14,九张宋代建盏圈足特写,多带底款,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建盏圈足的直径与口沿直径是成正比的,口径越大的盏,圈足直径也会相应增大,不过总体上都表现为口阔足狭。
五、建盏器型的品质判断
建盏的器型总体上线条流畅,过渡自然,表面平滑。可见建盏的制坯工艺是严谨且古朴的。不过,入窑的坯工整,不代表出窑的就能保持原状。在铁胎对建盏有多重要一文中我们曾经说过,建盏的胎土因为含铁量高,很难保证不在高温下变形或开裂。
▼图15,有明显变形和粘窑的宋代银兔毫盏。
如果说釉色是建盏的灵魂,那么器型就是建盏的骨骼。要是一只建盏的器型没有保持好,就会影响整体美感,并影响使用,算不上精品。
建盏的碗口较大,有的盏粗看上去判断不出是否畸形,这时可以试着将建盏倒扣在水平的桌面上,如果能和桌面紧贴,就说明口沿够规整。如果不紧贴甚至会晃动,就说明有变形。
六、建窑烧制的其他器型
多数名窑,都是碗碟瓶等各种器型都烧,不同器型的数量也比较平均。但是建窑却以茶盏为主。
不过建窑也是有烧过盏以外的器型的,比如油灯、盏托、瓶罐、砵、小动物等,算起来也有十余种。当然比起茶盏,多数器型都比较少,其中灯盏的出土数量仅次于茶盏。
▼图16,宋代建窑油灯盏。
▼图17,宋代建窑黑釉小罐,高4.5cm。
▼图18,宋代建窑黑釉束口砵。
▼图19 ,宋代建窑黑釉斑点狗,可能是窑工的即兴创作。
本文所介绍的器型均为宋代的建窑器型。现在的陶艺师有时会以建窑工艺烧制现代泡茶法常用的一些器型,喝过茶的朋友都懂,就不多加描述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