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赏析 | 蝉与鸲鹆
原文
鸲鹆①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②而调其舌,久之,能效③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④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释
- 鸲鹆(qú yù):鸟名,俗名“八哥”。
- 罗:用网捕捉。
- 效:模仿。
- 惟:同“唯”,单单,只。
- 曷(hé)若: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译文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的人用网捕捉它并教它学说人话,时间长了,鸲鹆能模仿人说话,但是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有一只蝉在院子里的树上鸣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没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怎么能像我这样按照自己的意思叫呢?”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也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文言知识
说“未尝言也”:上文中的“未尝言也”,按照字面直译的话是“未曾说话”。按照上下文,这样翻译明显不符合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显然,“未尝言也”省略了一些成分,应该是“未尝言己之所欲言也”,所以译为“没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比较合适。
说“罗”:“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轻软的丝织品”。如《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又如,“绫罗绸缎”本义指“四种不同的丝织品”,现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 指“用网捕捉”。如上文中的“南人罗而调其舌”。又如,“门可罗雀”意思是“门外可张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
- 指“招集”、“收集”。如“网罗天下异能之士”。
- 指“排列”、“散布”。如《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又如,成语“星罗棋布”。
文化常识
古文中的鸟名:在古诗文中经常会遇到鸟类名字,有些名字比较生僻,甚至发音也不知道。如上文中的“鸲鹆”读(qú yù),就是俗称的八哥。
接下来介绍几个常见的鸟在古文中的名称:
- 鵩(fú)鸟——指的是猫头鹰一类的鸟,被视为不祥之鸟,后来也被用来比喻奸佞之人。贾谊曾有一篇《鵩鸟赋》。
- 鴷(liè)——啄木鸟的古称。如清·史震林《慰曹震亭书》:'虫蠹黄蔬,鴷穿朽枣。'
- 鹈鴂(tí jué)——指杜鹃鸟,又称为子规、杜宇。杜鹃鸟出现在暮春时节,啼声悲切,常常被诗人用来营造凄婉哀愁的气氛。如屈原的《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出处
明·庄元臣《叔苴子》
启发与借鉴
鸲鹆因能够模仿人类说话而洋洋自得,并讥笑蝉的叫声落于俗套,殊不知自己已经失去本真,自己的叫声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味模仿别人也就丧失了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刻意去模仿别人,只追求外在的效果,只会是东施效颦,犹如这只鸲鹆,最终迷失掉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接纳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本文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