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就是一刀两断?受刑之人上半身会在地上打滚,半小时后才断气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押上了刑场。他看着刑场之下无数民众,心中也是颇多感慨。想他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功垂千古名留青史,最后却要遭到赵高这样的小人构陷,最终被胡亥以谋反之罪下了死刑,一时之间悲从中来却又转而释然了。
很快,刽子手将将李斯上身的衣物褪去,将李斯压倒在了刑场之中的木砧板上。两个行刑人员分别拉住李斯上肢和下肢,而刽子手则手持一把巨大的阔刀。刽子手将阔刀高高扬起,而后一刀下去,李斯一个大活人就这样被拦腰斩断,从此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古代酷刑之中的“腰斩”。我国古代的刑罚是十分残酷的,腰斩刑最早开始于周代,周朝的主要死刑有三种,是为车裂、斩和杀,其中的杀是“杀头”,而斩即为“腰斩”。
自周代创造了腰斩刑罚之后,在我国封建王朝当中整整延续了几千年,其中也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技术变革。因为在周代和春秋时期的主要金属用具还是青铜,青铜质地较软,加上彼时的工艺还不够发达,因此只能铸造成斧头,以重量弥补硬度和锋利度的缺陷,来施以腰斩。
后来铁器慢慢普及之后,刽子手的装备也就从斧头换成了更好使用的大刀。等到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铡刀,更加方便使用。包青天拥有的三口铡刀,其实就是用来施以腰斩的刑具,而不是像电视剧中所说的用来杀头的刑具。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腰斩就是将人一刀两断,而后人就会很快死亡,虽然残忍,但也算是干净利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人体的主要脏器基本上都集中在上半身,即使将下身斩掉,人也不会立即死亡,而能够清晰感受到自己的下半身脱体的痛苦,受刑之后的人甚而还会带着上半身疼得不停打滚。
而至于受刑之后犯人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死亡,一方面取决于刽子手的“手法”,一方面取决于腰斩之时的位置。最早的腰斩用的是斧钺,因为重量重而宽度小,并不便于刽子手使用,即使是老练的刽子手也无法一刀两断,如果遇到生手,可能需要好几斧子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刑罚,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犯人则需要不断感受着这种可怕的折磨。
后来有了更加轻便的长刀之后,一刀两断就可以做到了。但是因为刀面更薄,杀伤力相较斧钺更低,因此对于刽子手的经验和技巧要求依然很高,必须找到人体脊柱骨头连接处的空隙下手,才能真正做到一刀两断,遇到生手还是需要好几刀。
等到后来铡刀出现之后,这种情况才越来越少,影响犯人痛苦时间的,主要就是腰斩的位置了。古时候的有钱人家,都会专门到刽子手打点,让他们行刑的时候尽量往上斩一点,这样犯人就能尽量少受折磨。
但很多寻常人家却没有这个资金,加上刽子手本身也有自己的感情取舍,有些人在处斩的时候,刽子手就会故意往下挪,斩后甚至还要将仅剩上半身的犯人移到桐油之上。桐油具有止血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之下,犯人甚至要苦苦挣扎两三个小时之后才会彻底断气,而即使是通常情况下,犯人也需要经受半个小时的非人折磨,才能告别人世,其中残忍难以言喻。
在雍正皇帝执政时期,有个叫做俞鸿图的考官就因为在科举中犯了舞弊案而被处以腰斩。因为上了刑场之后才得知是腰斩刑,因此家人也来不及帮他打点,刽子手就故意在他的下端处以腰斩。
失去下半身的俞鸿图痛苦不堪,在刑场地上不停打滚,他一边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用自己血在刑场地上连写了7个大大的“惨”字,过了好久之后才终于闭了眼断了气,围观之人无不惊骇。
雍正帝听到之后,觉得腰斩实在太过残酷,于是从此之后就取消了腰斩,腰斩这个刑罚在中国延续几千年之后,终于于此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腰斩刑罚的消失,也从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人道主义的发展,是仁义这个传统美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