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病诊治精粹

痉病指由于筋脉失养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早在《内经》对本病就有一定的认识,它从外感湿邪、风邪致痉立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金匮要略·痉湿碣病》最早立专篇论述痉病,将本病分类为表实无汗者为刚痉,葛根汤主之;表虚有汗者为柔痉,瓜蒌桂枝汤主之。明代张景岳首次明确提出内伤致痉,如《景岳全书·痉论》曰:“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明代以后,温病学派的兴起,提出了“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及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之中”的病因病机观点,痉病的辨证论治更趋完善。

西医学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肿瘤引起脑膜刺激征、尿毒症、肝昏迷、高热惊厥、手足搐搦症、癔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因金疮破伤,创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而引起的破伤风属外科范畴,本节不加讨论。

【病因病机】

1.邪壅经络 外感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病。

2.热甚发痉 感受火热之邪,消灼津液,损伤经络脏腑,筋脉失于濡养,引起痉病。

3.气血亏损 素体气血两虚,或因误治或它病亡血失津液,致使气血受损,难以温养筋脉而成痉病。

4.瘀血阻络 久病入络,瘀血内阻,闭阻脉络,血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发生痉病。

本病的致病因素为风湿热等外邪、伤津、亡血、瘀血。

总的病机可归纳为督脉失养,筋脉挛急,以督脉为本,筋脉为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主症:突然起病,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

(2)发病前有感受外邪、阴血内伤或温病、久病病史。

(3)必要时做头颅CT、MRI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确诊。

2.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痫证、中风、厥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致痉,常兼有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或发热而不恶寒;内伤致痉无表证,多有素体不足或误治损伤、失血等病史及诱因可查。

(2)辨虚实:一般来说,外感致痉多实;内伤致痉多虚,或虚实夹杂。抽搐有力者为实;抽搐无力者为虚。

(3)辨转归预后:如外感发痉,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内伤发痉多虚实夹杂,较难治。若角弓反张,卧不着床,抽搐发作愈频愈剧者,属病危难治。

治疗要点 外感致痉者,以祛邪为主,治从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内伤致痉者,以扶正为主,滋阴养血为要。

(一)邪壅经络

1.临床表现 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肢体酸重;舌苔白腻,脉浮紧。

2.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3.代表处方 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寒盛(刚痉),症见口噤不语,四肢抽搐,恶寒较重,无汗者,治宜解肌发汗,养阴益津,可选用葛根汤。

(2)风甚(柔痉),症见头痛,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汗出,脉浮者,治宜疏风解表,和营养津,可选瓜蒌桂枝汤。

(3)湿热入络,症见身热,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清热化湿,通经活络,可选用三仁汤加减。

(二)热甚发痉

1.临床表现 口噤齿闭,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发热、烦躁、胸闷,腹胀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2.治疗原则 泻热存津,养阴增液。

3.代表处方 增液承气汤: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玄参、生地、麦冬各10克。

4.加减应用

(1)抽搐较剧,加菊花、钩藤各20克,地龙15克,全蝎5克。

(2)热较甚者,加淡竹叶、栀子各10克。

(3)内伤无腑实者,可用白虎汤加人参。

(4)热盛动风,症见壮热神昏、抽搐、角弓反张者,可用羚角钩藤汤。

(三)温热致痉

1.临床表现 壮热,头痛呕吐,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2.治疗原则 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3.代表处方 羚麻白虎汤:石膏(先煎)、粳米各30克,知母、生甘草、羚羊角、天麻各10克。

4.加减应用

(1)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室丹。

(2)斑疹隐现,舌红绛者,加水牛角30克(先煎),丹皮15克,生地、紫草各10克。

(四)瘀血内阻

1.临床表现 头痛如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形瘦神疲;舌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2.治疗原则 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3.代表处方 通窍活血汤。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加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助活血化瘀。

(2)胸膈血瘀甚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3)见有血虚者,加当归10克,鸡血藤20克,以养血活血。

(五)气血亏虚

1.临床表现 素体虚弱,或失血,或汗下太过后;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自汗;舌淡红、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2.治疗原则 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3.代表处方 八珍汤。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加钩藤、生龙骨各20克,天麻10克,以缓急,平肝止痉。

(2)脾阳不振,纳差、便溏、肢冷者,加干姜10克,肉桂5克,以温中健脾。

(3)肾阳不足,腰膝酸冷,畏寒,五更泻,小便清长,可加仙灵脾20克,补骨脂、制附子(先煎)各10克,以温阳益肾。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全蝎、蜈蚣各1份,地龙5份,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各种痉证。

(2)羚羊角粉0.2~0.3克,冲服,或用山羊角30~60克,水煎服,适用于热盛发痉。

(3)全蝎6克,钩藤24克,水煎服,适用于肝阳亢盛发痉。

2.中成药疗法 痉证各型发作时,可口服止痉散、紫雪丹或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以开窍醒神止痉。

3.针灸疗法 可选人中、内关、十宣,毫针刺入,以止痉醒窍。

【预防调摄】

1.痉证发作时,应有人专护,并将头歪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液时应及时吸出。

2.养病居室宜安静,避免噪声刺激,防意外伤害。

3.注重保暖,寒温适中,若高热者应酒精擦浴以降温。

4.调节饮食,宜清淡、新鲜。

5.高热或其他疾病发生后,应及进治疗,以避免发生痉证。(钟洪)

(0)

相关推荐

  •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1、2)

    <金匮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痉病 三.痉病分类 [代表原文] 太陽病,發热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1) 太陽病,發热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2) [白话语释] 提要:此两条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痉病】

    痉病 痉病是由于风.寒.湿.痰.瘀等阻滞脉络,心.肝.胃.肠热邪炽盛,或阴虚血少,元气亏损,筋脉失濡,拘急挛缩,甚或邪扰神明引起的以颈项强急,四肢抽搐,口噤戴眼,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危重病.现 ...

  • 腰痛诊治精粹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素问·刺腰痛篇&g ...

  • 颤振诊治精粹

    颤振又名颤证.颤震.振掉,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颤摇大动,四肢颤动不止,甚或拘急. <内经>认为本病与肝风内动有关,如<素 ...

  • 痿病诊治精粹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所谓"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 ...

  • 头痛诊治精粹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头痛一证,首载于< ...

  • 瘀证诊治精粹

    瘀证是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蓄于体内所产生的病证,以疼痛.瘀斑.肿块.出血.病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瘀即瘀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瘀血是指血行痹阻,血液瘀滞,污秽之血及离经之血, ...

  • 肥胖诊治精粹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 中医素有"肥人多痰" ...

  • 厥证诊治精粹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但在短时间内即能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急性病证. 关于厥证的记载,< ...

  • 积聚诊治精粹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积为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为无形气聚,聚散无常,部位不定,痛无定处 ...

  • 虚劳诊治精粹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在<内经>.<难经>中分别提出有"五劳"."五损&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