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向下凹陷,房顶上的瓦都向前方横向张开了“嘴”。冬天的寒风顺着敞口的瓦缝,向屋里灌去,直透室内。
因此,青年点的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霜。每天睡觉前,由于屋内太冷,只好把火炕烧得热热地。
由于屋内太冷,我们是不能脱衣服睡觉的,同学们睡觉前,都把棉帽子往头上一戴,帽儿子在下巴扣上,穿着棉衣棉裤,盖上棉被才能入睡。
早晨起来,嘴的四周,亚麻棉帽子上全是白霜。起床前,你要先脱下帽子,把白霜清理掉,然后再坐在炕上。
从火炕上下地前,先把地下的棉鞋用木棍敲一敲,才能下地把鞋穿上。
因为,由于白天的劳动,脚出汗棉鞋都湿透了。而夜里室内温度都在摄氏零度以下,鞋全都冻得梆梆硬,不拿棍敲一敲,脚是伸不进去的。
洗脸的毛巾冻得像钢板,从晾衣绳上根本拿不下来。厨房的水缸,每天差不多都冻实心,缸里没有冻的水,想打出来洗脸,却冰寒刺骨。手一伸入水盆里,就像刀割的一样疼痛。
所以,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回来吃饭时,才洗脸刷牙。
水缸里的水是同学们从生产队的大井里挑来的,大水井离青年点100多米远,井口的直径大约有一米多。
青年点的两名女同学是不挑水的,原因是她们根本就挑不动一担
水。
剩下的六个男同学,轮换挑水,每人一天。要求每个人必须保证
每天晚上入睡前,青年点水缸里的水是满满的。否则,第二天水缸就会冻实心。
挑水是个技术活。不能只会用一根扁担挑满两桶水,倒满水缸里就行了。
你要必须学会的是,把每桶水从井里提上来,然后才能挑回青年点。
从井里提水很是困难,提水的工具是一根六米多长的落叶松木杆。
木杆的大头,用木工的凿子凿出一个长方形的榫孔。榫孔和木杆的夹角小于45度,然后,再用一个长方形断面的长木方(大约300毫米长)做卯,卯入木杆的榫孔。
这样,木杆大头就有了一个小于45度角,形成一个L形的木头钩子,这就是向上提水的工具。
装水的水桶很大,每桶水大约有45斤,两桶水装满的话,应该有90斤重!
当你要从井里向上提水时,先用木钩子钩住水桶的提手,慢慢地把水桶送到井下。
注意,下一步就是提水的关键。先要左右摆动木杆,让空水桶在井的水面上,来回轻轻地滑动。当水桶向水桶的开口方向滑动时,要突然把木杆向水下压去,使水桶尽快地进水,并迅速地沉入水下。同时,你还必须保证水桶在水中继续向前滑动,防止水桶掉落水中。
当向前滑动的水桶灌满水后,立刻借着向前滑动的力量,迅速向前上方提起已经装满水的水桶。
装满水的水桶一旦离开水面,你必须用双手把这桶水从五米多深的井下,一点一点地提到水井的井口外面!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一旦停顿,水桶就会从木钩上滑出落入井底。
水桶一旦落入井底,捞水桶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井很深,人是下不去的,你要去生产队部借锚钩。
锚钩有五个钩,很像船锚,后面拴着一条十米多长的麻绳。
拿着锚钩,站在井边,右手握住麻绳的尾端,然后慢慢放下锚钩直到到井底;右手轻轻晃动手中的麻绳,让锚钩在水中慢慢地来回荡动;运气好的话,几分钟锚钩就挂住了水桶的提手,就能把水桶提上水面。
运气不好的,打着手电捞到午夜的也有。
刚下乡开始挑水时,每个同学都有把水桶掉到过井里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地都学会了从井里干净利落地提水。
到了冬天,特别是在寒冬,水井四周冻满了冰。
天最冷的时候,井沿冻的冰高出井沿有一米多。冰层在井沿靠井口的地方最高,然后渐渐地向四边低去,就像一座冰火山口。
当你站在滑溜溜的冰火山口上,再从井里向上提水,那是何等的战战兢兢,大家都很怕一失足落入井中。这种水井如今已经见不到了!
此情此景,如今还历历在目!青年点冬季挑水是如此的艰难!冬天的早饭,女同学每天做高粱米饭和洗地瓜也是很困难。
我们叶家村大队当时还没有通电,夜里点的都是煤油灯。一到晚上,全村一片漆黑。青年点也是一样,不过我们点的是柴油灯。
煤油0.46元一斤,柴油是公社拖拉机站春耕时,同学们和拖拉机驾驶员要了一水桶,有40多斤。虽然没花钱,但柴油燃烧起来黑烟太大。每天起床,同学们鼻孔全都是黑的。
一直到1972年春节前,我从工厂回叶家村三队,准备取回我1971年的全年工分工资时;一进叶家村,就有社员就兴奋的告诉我:“指导员你回来了,几天前,我们叶家村大队就全都通电了……”。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8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就是上个世70年代,北方农村生产队使用的饮用水水井!和当年叶家村三队的水井异曲同工!照片来源于网上下载。这种古老的水井,如今在农村已经很难见到了!取代的是手压洋井,很多农民已经使用了潜水泵的电动抽水井!
2、这张我根据记忆用手绘的草图,就是当年在叶家村插队时,从深水井中向上提水的工具!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