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郑光信老师唱京剧之《西厢记》下
张派名剧《西厢记》
张君秋、杜近芳1959年首演《西厢记》剧照
剧情:《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京剧剧目《红娘子》由荀慧生编演,以红娘为主,至《拷红》止;张君秋等改编演出,以莺莺为主,名《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根据古典名剧改编的京剧《西厢记》,是张君秋先生著名代表剧目。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张君秋、叶盛兰、杜近芳三位大师将其搬上京剧舞台之后,以其华艳优美的益辞,醇厚动听的唱段,使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及广大戏迷的喜爱,一直久演不衰。
张君秋大师是京剧发展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吸收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张派的声腔艺术,不单在唱法上 (节奏、气口、用气、共鸣、音色变化) 出新,表现出雍容华贵,华丽柔美的风格。其发声位置及方法借鉴了西洋美声的发音方法,由于运用的科学发声法,因而具备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张派的特性演唱,创新了滚动性气息呼吸,创新了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创新了技能化润腔的技巧,使张派声腔绚丽斑斓、奇妙绝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使青衣声腔走向划时代的顶峰。
张君秋先生在《西厢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尤以西厢听琴中“先只说”和莺莺长亭饯别一场中“碧云天”、“斟美酒”等几段华彩的唱段,让戏迷们听得如醉如痴。张先生在宗梅派唱腔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程(砚秋)腔的“运气、吞吐、含蓄”,荀(慧生)腔的“娇美柔媚”,以及尚(小云)腔的“刚劲豪放”。
张君秋晚年复排《西厢记》剧照
今天推送的是津门名票郑光信先生演唱的《西厢记》的三个唱段。后两段西皮唱腔是1983年张派研究小组在张似云先生的指导下研究唱腔时录下来的,“吹腔”现在演出已删掉不用了,由于年代久远,带子多有损坏,请大家原谅。
“斟美酒”是《西厢记——长亭饯别》里最后一段唱腔,也是整出戏里颇为经典的唱段。随着【二黄原板】的优美旋律进入“斟美酒,不由我离情百倍。恨不得与张郎举案齐眉。张郎啊……”张君秋先生行腔到此,顿挫上扬,尽显柔肠百转,表现出莺莺强烈渴望与张郎相守共偕的心情。“学梁鸿与孟光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 做一对并头莲,朝夕相对,不强似状元及第衣锦荣归”。完美的唱段让大家看到了如果不是老夫人从中作梗,如果不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和张珙即可成为美眷佳偶。“人生最苦生别离,未曾登程我先问归期。”莺莺此时的内心愤懑幽怨,声声抒发着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特别是“问”这个字的声腔设计,非常精妙悠远。音是向前方打出去的,很亮,不是在喉咙里闷着唱,不是向内收着唱,而是气沉下去,不飘不浮,充分体现悲怆色彩,为接下来顿挫有力的“归期”二字的运腔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转【二黄散板】“伯劳东去雁西 飞,鞍马秋风好扶持。一路上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你要起迟。”【二黄散板】在京剧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多是在表现人物的丰富内心和情绪宣泄时采用,一般节奏不很明显。有时演员在演唱时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或是对唱腔的把握能力自行掌控时间长短。而张君秋先生在这里演绎出的张派唱腔甜、亮、脆、美、水,且刚柔并济、俏丽清新,准确地表现了莺莺对张生深情款款,珍爱有加。
张君秋先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典范。先生顺应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发展了京剧的声腔艺术。先生创造的独特润腔方法及演唱技巧,华丽舒展,柔俏多姿。这些技巧大大加强了京剧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在唱腔中力求紧密结合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又力求唱腔富有时代特色。先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艺术个性以及对剧情人物的理解,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聪慧秀美、心灵圣洁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聆听张派唱腔艺术,能深切体味唱段中那高歌笑语、手舞足蹈的欢愉;那仰天长啸、俯首低吟的感慨;那捶胸顿足、恸哭悲泣的哀痛;那呼天抢地、缠绵悱恻的情愫。张先生的声腔艺术使这些熠熠有神的人物形象一一鲜活地出 现在我们眼前。
文革后,郑光信老师有幸得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先生亲炙十年之久,并得到过张先生的亲自指点。郑老师与君秋先生的二胡张似云先生、弟子吴吟秋先生,以及张派名票马启厚先生交情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