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京剧传统剧目。虽是戏曲,但取材于历史,史书有真实记载。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原本按与楚怀王“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应当被封为关中王,但项羽却封刘邦为汉中王,托词说汉中也属于关中地。韩信由于在项羽一方不得志,便投靠刘邦,随刘邦到了汉中。后来由夏侯婴的推荐,韩信在萧何部下当一名治粟都尉,萧何非常看重韩信的才能。萧何也曾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没当回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韩信觉得萧何多次推荐自己,汉王不重用,于是就逃走了。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后,觉得人才难得,事发紧急,没有来的急向刘邦说明情况就亲自去追赶韩信,并在随后建议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这就《资治通鉴》中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在后来的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韩信立下了赫赫战功,实践证明韩信是个出色的军事家,萧何也是个识人的伯乐。有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中前半句“成也萧何”说的就是萧何将逃亡的韩信追回来并力荐韩信为大将军的事,是萧何成就了韩信。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历史不能重来。但是为了能从历史从吸取经验教训,我们有时可以假设历史不同走向,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得知在一定情况下,该怎么做。
假设当初萧何没有追韩信,韩信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呢?
《治治通鉴》对韩信没有从军前的描述是“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说白了,韩信就是个穷光蛋、没品行,又不能经商养活自己,经常寄人篱下讨饭吃,不受待见的人。
起初韩信曾先后在项梁、项羽阵营效力,做过项羽的执戟郎中,也曾经向项羽建议过自己的策略,但均被项羽拒绝并讽刺。韩信觉得在项羽帐下没有出头之日,才投靠刘邦。韩信离开汉营,如果萧何不将韩信追回来,在楚、汉争夺天下的大背景下,韩信又能去哪里呢?一个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的人靠什么谋生呢?韩信的军事天才只能被埋没。曾经的胯下之辱成了永久的耻辱,也或许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了“胯下之辱”这个词了。
人才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更换门庭,如战国时的范雎。但在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情况下,不妨忍一忍,等待时机,即使不能求得万全之策,也不至于让自己走上穷途末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