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中的国学原理——参加北京大学澧县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感悟
谭斌,1968年出生,湖南澧县人,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现为澧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很多时候,一杯不凉的茶,一本不薄的书,一间静谧的屋子,就是他怡然享受的美妙时光了。
乡镇工作中的国学原理
——参加北京大学澧县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感悟
作者在北京大学参加培训留影
今年5月,我们60名党政干部参加了北京大学澧县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通过政府危机处理与媒体应对、政务礼仪、城市规划、国际安全新形势解析、公共管理中的博弈论、领导者语言艺术与沟通协调、领导者心里调适、国学智慧与人生启示等一系列培训,我觉得不仅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而且提升了政治素质、理论素养、领导能力,更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执行力。特别现在又审视了自己十多年乡镇的工作经历,才深刻体会国学智慧对我在乡镇工作所发挥的巨大教益。
国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人文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国学经典综罗百代,广博精深,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乡镇工作中,充分利用传统国学的人文资源,我认为可以概括凝练成八个字,即:“责任,包容,诚信,和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学中的责任原理
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大学》第一页就讲“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直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礼记》是“五经”之一,所以修身既见于“四书”又见于“五经”。我们每个人从求学开始到参加工作或者成家立业,就是一种“修身齐家”甚至“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直责任,就是一种担当。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我2009年在盐井主政时,为“盐官公路”争取到国家560万元的投资计划,但地方需配套120万元资金。我倡议全镇捐资,共襄大举,早日修建好这条连接湖南、湖北两省的致富路。不料,有人举报镇党委政府集资摊派,把我告到省里。一时,我受到了不少苛责,准备随时接受处分,但我想,作为一个地方官不仅要有责任感,更要有担当力,所以就毅然坚持修好了这条跨省公路。后来,县委对我倡议捐资修路的做法给予了非常公正的评价,并调任复兴厂镇党委书记,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我的梦想。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获得了一种智慧,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失,更重要的是深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国学中的包容原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两句话联系起来,意思与原来出处就有了新的取舍。两句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过去,乡镇工作主要围绕上交提留、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打转,可如今我们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虽不再收缴上交提留却每天都可能要面对涉军、移民等上访群体,所以维稳就成为乡镇工作的头等大事。维稳,绝不能把上访者当成刁民进行简单的堵流,而是要掌握政策、循循善诱的进行疏导。譬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突出关注农村土地征用、拆迁、计划生育等问题,组织干部深入村、组、群众家中了解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做到在一线研究,在一线调处,在一线化解,确保各种矛盾纠纷在基层及时化解,妥善处置,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稳,首先需要具备一种包容心态,需要学会了如何与群众相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正是因为有如此美德赋予了中华民族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由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中国魂,使得中华民族得以雄居世界的东方。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国学中的诚信原理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答子贡问政一节,究竟是政治哲学还是心灵鸡汤,究竟是施政之举还是修养之道?“足食、足兵、民信”中的“民信”,究竟是政府取信于民还是人民信仰政府?可谓人言言殊。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将粮食充足(“足食”)、军备充足(“足兵”)与人民信任(“民信”)作为施政之道的三个条件,政府显然是主体。在上述条件必须三去其二的情况下,可以先去军备(“去兵”),次去粮食(“去食”),“民信”却不能去,因为“民无信不立”(“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无法立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为丧失了政府诚信,导致了西周灭亡,他本人也身败名裂。秦商鞅徙木以立信,因为注重了政府诚信,成就了一代强秦,终于一统天下。
2009年,我调任复兴厂任党委书记。柑橘可以说是复兴厂的经济支柱,占了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何引导群众做大做强这个产业,可以说是横亘在党政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镇党委政府抓住苹果柚这个亮点,大张旗鼓地推广苹果柚,承诺每亩政府补贴500元。言出必行,镇政府及时将10万元补贴给200亩苹果柚的果农手中。群众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党委政府马上趁热打铁出台新政策,不仅承诺提供种苗基地,而且进行品牌推介。2010年就引进大户发展了50亩种苗基地,2011年更把复兴苹果柚推介到全国两会的水果品尝柜上,并使“复润”牌苹果柚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党委政府言出必行,兑现承诺,老百姓服了,拥戴党委政府,从此一心一意跟着“指挥棒”走。只要坚持忠诚守信,我们的乡镇工作就会游刃有余。
其实,仁爱、忠恕、孝悌、信义、笃实、敬业、宽容、诫信无欺、谦虚礼让、克已奉公、修已慎独、与人为善、勤俭廉洁、刚正不阿,仍然是我们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更是我们各级干部与知识分子的基本尺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国学中的和谐原理
“中和中庸”,“中”是天下最根本的东西,“和”是天下的大道理。“中和”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够协调、能够并存、互相促进。子由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本来是指周礼的,今天也就是“社会秩序”。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比如交通规则就是社会秩序,它的目标就是使社会和谐。为了保证社会和谐,交通规则必须严格执行,所以“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重要,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求和衷共济。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对外关系要协和万方,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是和谐最好。
国学中的和谐原理对乡镇工作来讲,首先就是要注重加强班子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其次人本观念、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致中和”着眼于质的量的规定性,讲的是适度、恰当、平衡与协调。整体的和谐,是建立在各个组成部分或元素的有机的、合理的比例关系之上的;社会的和谐,则有赖于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存养与人格完善。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重新体验儒释道及其它各家的精神价值,创造性地加以转化,使它与我们的乡镇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变成我们的施政理念,成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二法宝。
(此文成笔于2012年5月)
公众微信号关注:城头山视窗
主编微信:城头山视窗 ;《城头山视窗》,一份关于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