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喀秋莎2轮齐射,横扫敌军1个营,陈赓却怒批:一炮8两黄金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首先实现了工业化,造出了大量的坚船利炮,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国家。1840年,英国对我国实现了降维打击,在英国的钢铁巨兽之下,清朝的大刀长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自此,我国开始了100余年的屈辱近代史。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国吃的最大的亏就是科技落后导致的武器落后,不仅数量不多,质量还不好。因此在后来的战争中,我国都会尽力更新和补充各类先进武器,所谓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但越是先进的武器就越是费钱,当年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反击敌军实现火力压制,志愿军就连发了两轮喀秋莎火箭炮,陈赓将军听说之后,都十分心疼地说:“这一炮下去可就是8两黄金啊!”

喀秋莎火箭炮在那时其实不算很新鲜的玩意儿,早在一战的时候,俄国就开始研究相关的火箭炮,为的是弥补当时空军飞机火力的不足。但是还没等相关的火箭炮研制出来,一战就已经结束了。

但后来的苏联并没有将相关的研究放下,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就研究出了固体燃料,解决了火箭炮的动力问题。随后又研究出了PC-82火箭炮,参与了之后的二战,并且给予了日军重创。

但是用战机搭载火箭炮虽然机动性很高,可相对费用也更加昂贵,而且当敌人发现飞机有如此之强的火力之时,都会集火解决飞机,造成飞机火力无法完全倾泻。于是,苏联同时也在研究将火箭炮搭载在炮车平台之上,终于在1939年时,研究出来了火力极强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特点就是发射速度快、火力强、覆盖范围广,但高火力带来高压制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消耗,因为火箭炮造价高昂,很多时候都是当做战术型武器乃至战略性武器,不会轻易使用。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联军跨国“38线”时,我方也派遣了志愿军赶赴了朝鲜半岛战场,而武器装备中就引入了已经几经改良的喀秋莎火箭炮。比起1939年时,此时的喀秋莎火箭炮火力更强、打击更精准、爆破范围更广,同样的,价格也更贵了。

那时候,我国还是百废待兴的状态,钱都是从每个中国人身上挤出来的,为了就是保证我国边境的安全,因此喀秋莎火箭弹并不会轻易使用。但在1952年10月的时候,我军却不得不使用了。

当时我方已经取得了地面战斗的优势,美军韩军眼见优势不保,就投入了大量的军力,想要快刀斩乱麻迅速建立地面优势。由此,上甘岭战役就此打响。在前期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都完全取得了火力压制的优势,以每秒6弹的火力量占据了战场上的优势。

当时美军正在疯狂进攻我方537.7阵地,在美军的完全火力覆盖之下,虽然我军拼死抵抗,但最终还是失去了537.7号高地。为了夺回高地,我军第15军就祭出了1个喀秋莎火箭炮团的兵力,在喀秋莎火箭炮的两轮射击之下,很快占据在高地之上的美军一个营的兵力就几乎被扫灭殆尽,而我军第134团等将士则剿灭了美军余兵,重新占据了537.7号高地。

而这个消息被陈赓将军知道之后,一边心疼一边开心,心疼是心疼每颗喀秋莎火箭炮几乎相当于8两黄金,而这两轮喀秋莎火箭炮打下去,那就是上千两黄金打出去了。但同时也开心,因为使用喀秋莎火箭炮让我们得以速战速决,减少了将士伤亡。因此虽然心疼,最后还是化为开心,跟将士们迎接了这短暂的胜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