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王旧话(四),尾声,未终之终。

四、尾声。

1、泰国起落:承接。

一个篇章即将落幕,却又要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以开始为结束,以结束为开始,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接下来我们要讲讲最终劫掠了吴哥城的泰人的命运。

现代意义上的泰国人,或者说泰族,是一支操侗傣语系的民族。从语言学上,侗傣语系和汉藏语系是近亲。根据传说,上古时期,泰族从中国的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所谓“窜三苗于三危”。在中国史书里,大概在晚清时期才出现了泰族这个称谓,而此前生活在滇南,红河、澜沧江流域的,以及滇西与缅甸接壤山区的土著民族,统称为“金齿百夷”。从这个称谓不难看出,中国史书对这些边境民族不重视,也不了解。

从不知何时开始,爪哇人占领了泰国南部沿海地区,也有人考证扶南的首都也许在现在曼谷附近的春武里地区,无论如何,泰国远古时代的历史难以确知。可以确定,公元7世纪一支操孟语(Mon)的民族在泰北山区建立了一个叫做陀罗波地(Dvaravati)的王国,并曾把疆域延伸到缅甸边境以及泰国中部。这个时期,泰族人还没有迁徙到这个区域。与陀罗波地同时期占领泰国南部的应该是爪哇部落。在公元11世纪的时候,陀罗波地王国出于不明原因灭亡了,而第一个泰族人的王国在素可泰地区逐渐崛起。

素可泰本来是吴哥王朝边境的一个小城,13世纪30年代,突然出现一批泰族战士劫掠并占领了这个小城,并建立起来了第一个泰族人自己的公国,素可泰。30年代末期,泰北的清迈地区同样的出现一支泰族势力,在清迈建国。这支泰族人在领袖曼格莱王(King Mengral)的领导下,修建了自己的新都,清迈城,并建立了延续了2个余世纪的兰纳(Lenna)泰王国。曼格莱王在位时期与素可泰的蓝坎亨王(KingRamkhamhaeng)、帕尧(Phayao)的南蒙王(KingNgam Muang)互结友好条约,稳定了自己的统治,而逐渐强盛了起来。

素可泰历史公元中的印度教寺庙,一座典型的高棉风格寺院。

素可泰历史公元的核心,Mahathat寺,中央大塔莲花花蕾状的塔顶被称为“素可泰风格”。

清迈风格的佛塔。与掸族风格的大殿。

兰那在泰语中大概是八百稻田的意思,而其在中国史书里有着一个有趣的名字:八百媳妇国。据传言,该国国王有800个媳妇,而每个媳妇又统领着一只氏族。从这个名字里,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兰那王国的强盛。在曼格莱王去世以后,兰那王国与泰国南方的暹罗对恃了2个世纪。在16世纪时期,6位兰那王子争夺皇位,进行了25年的长期内战。最终1558年,缅人的东吁(Toungoo Dynasty)王朝攻陷清迈。自此,兰那沦为东吁王朝的藩属国。

据传,素可泰的开国君主是帕峦王(King PhraRuan),他是纳迦(Naga)的孩子,具备法力,深受百姓爱戴。但历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1238年两名和蒙古人一同征战过的泰人将领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其中之一的坤邦钢陶被拥立为印拉第王(King SriIntrati),成为首任泰王。素可泰第三任皇帝兰坎亨大帝(Ramkhamhaen)被认为是素可泰最伟大的皇帝,他在1278年开启了素可泰王国的黄金时代。传说兰坎亨大帝以孟族书写系统为基础发明了泰族的书写文字,为现代泰文奠定了基础。14世纪,素可泰衰落,沦为大城王朝的藩属国,直到15世纪中叶,素可泰完全被大城王朝吞并。

前文提到,最初在东南亚地区流行起来的应该是大乘佛教,直到蒲甘王朝中期,蒲甘皈依了上座部佛教。而泰人王朝的信仰都是上座部佛教。素可泰的建立者曾跟随成吉思汗攻打并消灭了大理国,或许他们是从大理国那里传承了上座部佛教。

素可泰Si Chum寺中的佛像。

典型的素可泰风格佛像,个人认为佛像的体态充满了南印度风情。

1347年乌通王(KingUthong)在大城(Ayuttaya)宣布独立,建立大城王朝,并在几年之后降服了素可泰,并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内与北部的清迈形成对立局面。大城王朝是泰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经历了34代君主,历时417年。由于大城建在三河汇流的一个大岛上,所以水上运输非常发达,来自南方的水产和北方的农产在这里汇集、交易,甚至远自中国的产品也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来。路易十四的使臣曾这样描述:“尽管在浑然的天地间,寺庙是唯一突兀的雕琢,但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秀丽的了。”

经历了数百年的和平发展,大城变成了一个神话一般的所在。据传说,其鼎盛时期约有100万人口,城内王宫瑰丽,佛塔如林。但1767年,大城被缅甸军队占领,城中所有王宫、佛寺、城门、民宅全部被焚毁,顿成废墟。大城被毁之后,泰人迁都曼谷,这里于是成为了无人的荒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残垣断壁而已。

大城位于古代高棉帝国的边境,早期建筑形式明显的受到高棉风格影响。泰族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在国家鼎盛时期,从斯里兰卡大寺请来高僧,并修建了明显受到斯里兰卡风格影响的寺院。缅甸人征服大城之后,又在城内废墟基础上修建起不少缅族风格的寺庙和佛塔。

大城废墟。

在高棉寺庙遗迹上修建起来的上座部佛教寺庙。

明显带有斯里兰卡风格的上座部佛教寺庙。

缅甸风格的佛塔。公鸡代表地狱的主人。

一组有趣的对比图,同一个寺庙中,地表供奉佛陀,地下密室中供奉着湿婆。

泰国兴起,犹如一股年轻的势力,突然冲到一个古老文明的面前,几季老拳,将之击溃,而后取而代之,经历数年发展,他们承接了一部分古老文明,而在商业上取得拓展,过了好一段富足的日子。而岁月杀人,4个世纪之后的泰族王朝来到了自己的老年,被新出现的年轻王朝以类似的几季老拳击倒在地,被狠狠的教训了一番,但和高棉帝国不同的是,泰族人很快的振作了起来,1782年拉马王朝以曼谷为发核心,迅速改革、西化,成为了日后东南亚的第一强国。

2、缅甸落幕:开启。

13世纪末,蒲甘王朝解体后,缅甸南北分别形成了两个大国:北方是佤族的阿瓦王朝(以阿瓦城(曼德勒地区)为中心),南方是掸族人的勃固王朝(以勃固为中心)。1386年到1425年,两国不断发生战争,史称“四十年战争”。战争期间,缅族人的东吁地区成为战争的避难所,人口不断增加,势力不断增强,同时期东吁征服了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部落,成为一个大国。

1539年莽瑞体(Tabinshwehti)消灭勃固王朝,并团结孟族,大量吸收孟族文化,任用孟族将领,还雇佣了一只装备有现代火器的葡萄牙雇佣兵。1541年莽瑞体攻占贸易要港马都八,大体统一了缅甸的中部和南部。1551年,莽应龙(Bayinnaung)继位,击败了阿瓦王朝,征服各掸邦,完成了缅甸的全境统一。

18世纪,你方唱罢我登场,东吁王朝的统治变得四分五裂,雍籍牙一统江湖,建立了缅甸最后一个帝国王朝,贡榜王朝(Konbaung)。贡榜王朝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屡次打败中国人,并入侵大城劫掠,又多年与英国人对恃,经历了三次英缅战争,终于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其作为一个帝国的历史便结束了。

莽瑞体。图片来自网络。

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进入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众岛屿,各个亚洲国家应对之策各有不同:斯里兰卡僧加罗王室由于自己的衰弱,不得不与欧洲人深度合作,以获得战争资金。爪哇的穆斯林苏丹和缅甸贡榜王朝则采取了武力对抗的方针,以失败告终。而泰国迁都曼谷,拉马皇室走上了一条西化改革之路,在旧神落幕的时代,颤颤巍巍的保持着独立自主。

同样,欧洲殖民者来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惊叹于它的古老和富饶,又垂涎于它的财富。无奈东西方自古意识形态差异太大,双方难以平和的对话,殖民者努力融入未果,不得不诉诸武力。对于西方殖民者而言,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新世界的人民对于自己而言是陌生的;踏上这片土地之后,不能融入当地文化,自己对于新世界而言又成为陌生人;而当他们在遥远的东方驻留太久,回到本国又成为本国国民的陌生人。

从今天的视角,回过头去看,欧洲殖民者不断陷入了种种麻烦,或许抢夺到一些利益,却在被殖民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政治死结,而这些死结日后反而成为了西方世界自己的梦魇。如果说两千年前,印度商人来到东南亚地区也是一种殖民行为,那么古老的印度人是否面临如今的种种死结?是否是这些死结最终杀死了印度化的东南亚帝国?

对于东南亚这片热土上的历代王朝而言,新势力崛起,作为年轻的文化,击败旧王,他们继承和推翻旧神,按照自己幼稚的世界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们在帝国的早期励精图治,经历几个世代,变得富饶起来,年轻的后来人把高深的旧文化接驳在自己的原生文化上,形成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而又全新的文明样式。新王逐渐衰老,新文明变旧,新的旧王族们为了利益,分裂、斗争,毫不留情。而长期的富足,使得他们似乎忘记了真正的战争技术。这时,又有一个新王崛起,取代旧王。这个过程似乎轮回往复,支配了我们故事里的15个世纪。

故事的结尾,高棉人阶段性亡国;斯里兰卡用茶叶征服外来人,而泰米尔这只不安分的小老虎正在壮大;海的另一边,爪哇岛上,荷兰人用权术赶走了英国人,与华侨结成联盟,用暴力面对爪哇岛民,而伊斯兰教为岛民注入了新的战斗活力,即将风云际会;越南分裂,南部在湿热的青木瓜树下品味着正宗的法式咖啡,北部在丛林中躁动、酝酿着革命与厮杀的序幕;强大到顶峰的缅甸面对日不落帝国,在一系列执拗的抗争之后,轰然倒塌;而刚刚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泰国,却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强盛,用东方的智慧融合西方的政治学说。

神王时代落幕,新时代的序幕揭开,之后的故事是否仍旧是老故事的重复?

据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民主思潮在老挝崛起,军政府紧紧抓住独裁权力不愿放弃,全国的僧人集结进入万象请愿。政府军队出面镇压,一夜枪声,翌日却无人伤亡……

琅勃拉邦。

素可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