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护士196刀杀死闺蜜:网络赌博成瘾比你想象中可怕!

上周,湖南永州的一则判决案件引起大众关注:2018年1月,女护士方某因沉迷赌博,多次向“闺蜜”王某借钱,甚至持刀威胁,逐渐产生矛盾;最终方某对王某残忍地捅了196刀,导致其死亡。

案件和详细新闻报道可点击:

女护士沉迷赌博196刀刺死闺蜜,死者家属不服死缓判决提出申诉

196刀刺死闺蜜判死缓?法院:两人系同性情侣,有从轻情节

看到这个新闻后,很多人没办法理解护士为什么对闺蜜下手这么狠?196刀!都被扎成筛子了,是有多大的仇恨!

其实,看到两人的详细经历后,尤其是得知凶手患有典型的网络赌博成瘾后,其实并不难理解她的极端行为。

网络赌博成瘾是一种新型的成瘾性疾病。从目前的临床案例来看,其严重程度比普通的、传统的赌博成瘾大得多!

一是随着诸多小额贷款APP的兴起,网络借贷交易特别快捷、方便;二是,网络赌博的下注是通过线上交易,输赢只在屏幕上的一串数字之间,患者很容易麻木,所以,网络赌博成瘾的沉迷速度非常快。

很多网络赌博成瘾患者在成瘾之前基本没有什么恶习,甚至人品不错,善良孝顺,工作积极;可一旦沾上之后,很快就会失去理智,甚至出现人格上的变化。

而且,如果患者身边的亲友对网络赌博成瘾缺乏理解,也很容易成为加重其病情的“推手”。

从此次“女护士捅闺蜜”的事件,方某沉迷赌博,但其家属和闺蜜王某都做错了!他们一次次地借钱,或者变卖房产替她还钱,虽然本意是好的,但客观上令方某越陷越深。

因为一旦成瘾后,方某担心网络小额贷款APP把她私人信息曝光,加上错误三观(想赚快钱,追求奢侈品等)的影响,赌博令其有赚快钱的体验,总存在侥幸心理。家人和朋友替她还钱以后,她很快又会去赌。

屡教不改,这在网络赌博成瘾人群中太常见了。未必是患者虚情假意、骗取亲友的信任,也可能是他们的“心瘾”令其失去了理智,无法自控。

其次,明明多次得到王某借钱资助,躲过赌债,那方某为何仍对她痛下狠手?

可能有两个因素。其一、方某把赌瘾的责任归结于闺蜜王某。判决书显示,“王某曾长时间在方某家吃住,王某要方某参与网络赌博”。不过,有的新闻报道称这个细节可能并不属实,方某曾埋怨:“如果你不跟我说这个事,我就不会沾上赌瘾”,王某可能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罢了。

其二,新闻报道提及,方某第一次持刀问闺蜜借钱时,对方曾报警抓她,在看守所里蹲了一段时间。可能这次经历对方某造成了心理创伤。

虽然后来两人和好,但创伤没有得到修复。她们最后一次见面时,王某再次看到方某拿着刀,提了一句“你不要又像上次一样!”。这真是千不该、万不该讲的话,瞬间就把方某此前的创伤激活了!

那些强烈的负性情绪:愤怒、恐惧、害怕、羞辱等全部涌上心头,方某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王某身上,情绪失控,丧失理智。

其实,以上两点也是成瘾患者人格发生改变,将遭遇和过失完全归咎于他人,缺乏反省能力的表现。

而最新判决书更是表明,方某与王某系同性情侣关系。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人的性取向选择权利。但同性恋仍然不被大部分人认可,尤其当事者的父母会很难接受,这很可能增大了方某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她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而方某与王某曾经的情侣关系,在发生一系列冲突后,彼此的仇恨会得到强化。当然,两人是同性情侣关系并不能影响对方某罪行的判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新的判决方某为死缓是不妥的。

当方某沉迷网络赌博并发生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后,方某与王某彻底反目成仇。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亲密关系的人一旦反目,其负性情绪会更加强烈。因为曾经亲密时带来的幸福感及反目后的痛苦会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所以当方某下杀手的时候,才会那么狠。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第一,千万不要碰网络赌博。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赌博成瘾甚至比毒品成瘾还恐怖,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第二,一旦发现子女染上网络赌博并负债,亲友千万不要轻易还债。还债的前提一定是接受专业治疗。不然,一次又一次的所谓反省和忏悔只会不断上演。

第三,希望大家在交友时,对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总是外归因的人一定要慎重!他们有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在遭遇一连串挫折后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可产生报复他人、甚至无辜大众的念头。

而为人父母者,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预防其发展成人格改变或人格障碍患者。遭受打击或挫折的时候,不要将责任都归结于外部原因;要先学会自我反省,然后再看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过分自责。这两方面相结合,才是比较客观理性、综合性的归因。

第四,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儿女是同性恋时,不要恐惧,更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给予理解。

其实,我们在临床发现,部分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可能源于叠加性心理创伤。我们对部分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其因为遭受叠加性创伤而出现同性恋倾向或者行为,在修复相关创伤后,他们恢复了对异性的感觉。

但家长们也要认识到,同性恋并不是疾病,如果其本人并未因此感到困扰、痛苦,应充分地尊重和理解。与生命及心身健康相比,性取向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父母若为孩子施加压力,很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