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兴趣的来源,决定了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一)

一般我们想让孩子喜欢上什么,或者学习什么,养成什么习惯,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讲到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顾名思义,做一件事时要感觉高兴,感觉有趣,它是一种心理感觉。

比如,你喜欢吃榴莲,比人觉得太难闻了,你竟然吃得下;别人喜欢吃香菜,你不喜欢,你会觉得这是什么黑暗料理;还有喜欢吃大蒜,吃葱等刺激性蔬菜的,喜欢吃的人喜欢的不得了,不喜欢吃的人简直不能闻到气味。

其实最可怕的还不是吃这件事,是有人在工作社交期间吃完不刷牙,不去清口气,经过发酵的的味道向你扑面而来,吐,恶心死了,恶心的我下次都不行吃蒜和葱了。

这种情况能就是典型的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你感兴趣的事,也许别人觉得难以接受。

像攀岩、冲浪、跳伞、穿越、赛车等等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在作死,因为只要你一直作,就会有概率降临到你头上。俗话说的好,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哎,既然都么危险,为啥还去玩呢?

答案只有一个,兴趣,甚至可以叫热爱。

兴趣不光是最好的老师,还可以是春药,可以让你拥有巨大热情和持久动力,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哎,问题来了,兴趣该怎么培养呢?

既然兴趣是一种心理,那么培养兴趣也应该从心理入手,主要有三种情况,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

只要满足一个,兴趣自然就来了。

一般的培养顺序是先让孩子有满足感,成就感,然后获得优越感。但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家长经历了一些痛苦的历史,比如文革、三年自然灾害、计划生育、下岗等等,导致很多人越来越愿意用优越感来教育孩子,教育的目的也变成了生存教育和优越感教育。

考学一定得定清华北大、再不济也得985、211院校,双一流最好。就好像,伸伸手就可以够到一样。

事实总是残酷的,必须承认先天基因差异很大,后天环境的影响也不小,家里就没出过清华、北大,985、211的大学生,直接出一个的概率有多低?

不光中国,老外也很焦虑,也总想让孩子考上常春藤盟校,那些顶级学府,他们有一句话也特别让人绝望,一代藤校,代代藤校。

只要家里出过一位名校的学子,那么下一代上这所名校的概率直接提升到50%以上。如果另一半也是这所大学火类似实力大学的,概率直接能达到90%以上。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爆出一个清华同学婚礼现场采访,随机问宾客,你高考多少分,几乎都是650分以上的,700多分的也不少,从小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其实,高晓松早就说出过类似答案,他小时候有个什么疑问,如果他姥爷回答不了,就给他写个条,让他拿着这个条去家属区拜访哪位这个领域的泰斗直接解惑。没办法,又不是条件不允许。

所以,高晓松说他是他家最差的,貌似也不是太谦虚的说法。有兴许的同学可以百度下高晓松,或者看看高晓松的《晓说》,节目中自爆了不少料。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又有点跑题,其实我是想说说优越感这个事儿。看来只能分两次说了。

……………………………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棒,右下角点个在看  ,马上加客服进相应的交流群哦。(表明身份老师,家长,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