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动物中原来有这么多“牛”(上)

牛背上的牛背鹭

本文会介绍一些动物中的“牛”。不过,此“牛”非彼“牛”。它们有的是牛类的“旁系”亲属,有的则有形似牛角、牛蹄、牛鼻子的身体部件,还有的与牛形影不离,故被冠以“牛名”。

无脊椎动物中的“牛”

提到名字带“牛”的无脊椎动物,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蜗牛”的名字。
背上略显沉重的螺壳是蜗牛的标志。壳是与生俱来的,并且随着身体的成长而长大。有趣的是,不同种类,甚至不同个体,壳的螺旋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右旋蜗牛,也有左旋蜗牛。无论左旋、右旋,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个壳就是蜗牛的“家”。据说,最早使用“蜗居”一词的人是汉朝末年一位名叫焦先的隐士。直到现在,“蜗居”仍被用来形容狭小的居所。
缓慢地“蜗行”是蜗牛的另一个典型特征。蜗牛的腹面有扁平而宽大的腹足,由肌肉纤维构成。腹足不断地做波浪式的收缩,在爬行时向后方伸展成舌状。在足的腹面前端中央有一个腺体,叫作足腺,能分泌黏液,使足保持湿润,以免在爬行时受到损伤,同时也在蜗牛爬过的地方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
蜗牛多半是吃素的。蜗牛的嘴生在头部腹面,嘴上有两对灵敏的触唇,嘴里还有颚片和齿舌。颚片只有一个,是咀嚼食物用的。齿舌是一个长形的几丁质的带子,很像高等动物的舌头,不过在这个带子上还生长着很多排排列整齐的小齿,其前端可以从嘴里伸出来刮取食物,如同人们所用的擦菜板一样,能将食物磨碎。
若论个头,我国所产的蜗牛都比不上外来的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硕大的长卵圆形的壳可以长到一个鸡蛋大小,而且壳质显得十分厚实,还具有光泽。它的螺旋部呈圆锥形,螺壳的顶很尖,有很深的缝合线,螺层可以达到6.5~8个。螺壳的表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和褐色与白色相杂的条纹,因此它也被称为褐云玛瑙螺。另外,它还被叫作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玛瑙蜗牛等,又因为它常在下雨或早晨、傍晚有露水的时候出现而被称为露螺。
你能想到沙漠里也有蜗牛吗?而且其体内富含水分。例如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一种白蜗牛,它的体内就含有大量液体。白蜗牛栖居在矮小的灌木丛上,以地衣和露水为生。当烈日当空、气温很高的时候,它就进入休眠状态,因此能在大沙漠中生存。
另一类软体动物——海牛则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螺壳退化得很小,呈杯状或耳状,或者完全无壳。背部前端两侧有一对指状嗅角,柄部明显,上部有褶叶,状如牛角,但能缩入其基部的袋状囊中。
海牛隶属于后鳃亚纲、裸鳃目、海牛科、海牛属,广布于世界各海域,尤以暖海海域的种类最多,如小拟海牛、枝叶海牛以及在我国渤海、黄海沿海潮间带常见的石磺海牛等。它们的身体呈椭圆形,体长约2、3厘米,生活在从沿岸到海底的岩礁、石头下,善于匍匐爬行。口在腹面前方的一个吻突上,以强大的齿舌刮食底栖藻类、苔藓虫和珊瑚虫等。
还有一些软体动物的俗名带有“牛”字,如布氏蚶两壳合在一起形似牛蹄,俗称为“牛蹄蛤”;青蛤则俗称为“牛眼蛤”;等等。
在环节动物中也有一些名字带“牛”的,如牛蛭。遗憾的是,它是因常在牛身上吸血而得名的。牛蛭共有8种,分布于印度和亚洲的东南部。其中中国有6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如菲牛蛭、湖北牛蛭等。牛蛭体色鲜艳,颚有1列锐齿,数目多达100个以上。颚上有许多大的唾腺乳突。吸饱血液后,有的后吸盘松开,就像葫芦一样悬挂在牛的肚皮下面。

昆虫中的“牛”

名字中带“牛”的昆虫中最有名的是牛虻,这个名字其实是虻科昆虫的通称,它们还有牛蚊子、牛苍蝇、牛马蜂等俗称。
牛虻几乎遍及全世界,是个头较大的吸血昆虫,也是家畜的头号大敌。据报道,我国甘肃牧区每年夏季因牛虻叮咬使家畜的总失血量高达近120万升!南美洲的牛虻个头更大,其中雌性牛虻不仅危害家畜,也会吸人的血,成为与蚊虫一样的“吸血鬼”。而且,南美洲的牛虻十分擅长飞行,是世界上飞行最快的昆虫,有“快速飞行家”之称。
犀牛甲虫是鞘翅目、犀金龟科昆虫的俗称,因雄虫的头部和前胸背板具有像犀角一样明显突出的角而得名。
犀牛甲虫
犀牛甲虫属于雌雄异形昆虫,不同种类的雄性犀牛甲虫具有长短和形状都各不相同的角,鞘翅的色彩也各有不同,可谓“争奇斗艳”,而所有种类的雌性都没有角,且体色较为暗淡。雄性犀牛甲虫不但体形大,而且举力惊人,这对它们争夺交配权十分重要。在交配季节,雄性之间激烈的“夺妻大战”随时都会上演,直到用角将对方掀翻在地为止。
天牛因力大如牛,并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得名。我国南方有些地区称之为“水牯牛”,北方有些地区则称之为“春牛儿”。它们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全世界有近3万种,我国有近3000种。毫无疑问,它们是以“牛”为名的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天牛因种类不同,体形的大小差别极大,体形较大的如生活在巴西的大齿天牛,体长达15厘米,而较小的种类体长仅有0.4~0.5厘米。天牛以色彩美丽著称,身体上大多具有金属般的光泽,但也有一些种类仅呈棕褐色,或带有一些花斑,与树干的颜色相似,从而形成保护色。
天牛
天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触角极长,一般长度都在10厘米左右,比自己的身体还要长,有的种类几乎达到体长的5倍。它们还有一双很大的肾形复眼,发达的口器强而有力,可以有效地咬啮植物。在它们的胸部两边长有尖尖的刺,能够保护自己。它们还有3对很长的足,能攀援树干。
不过,雌雄天牛在体形大小、触角长度、行动的灵活性、活动能力及飞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般雄性体形较小,触角长而美观,行动灵活,飞翔能力较强且持久。而雌性体形较大,腹大身宽,触角短,行动笨拙迟钝,飞翔能力也远不如雄性。
天牛活动的时间在不同种类之间也有所不同,有的在白天活动,有的则在晨昏活动,或者完全在夜晚活动,一般常见于林区、园林、果园等处。天牛飞行时鞘翅张开不动,由内翅扇动,发出“嘤嘤”之声。天牛的幼虫还能利用身体的硬化部位——前胸背板和臀板摩擦或敲击树干里的“隧道”壁而发出声响,用来警告其他幼虫躲避敌害。
此外,名字中带“牛”的昆虫还有牛头巨蜣螂、牛头曦粪金龟以及善于寄生在天牛幼虫身上的天牛茧蜂等。

鱼类中的“牛”

牛鼻鲼是为数不多的名字中带“牛”的鱼类之一,因其头部两边有像牛鼻子的构造而得名,隶属于鲼形目、牛鼻鲼科、牛鼻鲼属,共有10种,我国有2种:海南牛鼻鲼和爪哇牛鼻鲼。
牛鼻鲼
牛鼻鲼属于软骨鱼类,均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沿岸浅海区。它们的身体庞大,两个长长的、突出的胸鳍前缘与巨大的半球形头部连成菱形的体盘,体宽可达2米左右,接近其长度的2倍。圆形的眼睛位于头两侧;鼻孔距口很近,具鼻口沟;口宽大;还有一个背鳍和一个细长如鞭的尾,没有尾鳍。它们的背面为灰褐色带蓝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胸鳍前腹面散布有不规则的蓝色斑块。
牛鼻鲼中有的种类以其大规模群体长途迁徙而著名,最多时可聚集1万多头。在大西洋,它们通常是在春末向北迁徙,于秋后再返回向南迁徙;在墨西哥湾地区则按照顺时针方向从佛罗里达西部向尤卡坦半岛附近游动。
长角牛鱼、牛角是角箱鲀的俗称。它们隶属于鲀形目、箱鲀科、角箱鲀属,共有3种,包括角箱鲀、棘背角箱鲀和福氏角箱鲀,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它们的体长一般为10~25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身体被硬骨板包裹,大致呈五棱的箱形,在背鳍和臀鳍后方闭合,有发达的尾鳍。眼上方有一牛角状前向的长棘是其俗称的由来。在尾柄下缘也有极度延伸的棘状突起。
角箱鲀
角箱鲀的体色多变,但多为草黄色,腹部白色,体甲和尾柄上散布有褐色圆斑。它们属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近海底栖鱼类,通常用背鳍、臀鳍慢慢地游动,主要以多毛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甲壳类、贝类等为食。当受到惊吓时,它们的体表皮膜上就会释放出毒素。
在我国古籍中也提到过“牛鱼”。例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十称:“东海有牛鱼,其形如牛,引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潮退则毛伏。”其实,这些古籍中所说的“牛鱼”指的都是分布于黑龙江流域一带的鳇鱼,而非海鱼。(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1.01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抖音号:9185870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