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神策门

明城墙(神策门-太平门段)·南京最靓丽的名片

南京城墙,是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果说南京城市千百年的发展是一幅幅或波澜壮阔或风光旖旎的美丽图卷,那么南京城墙则如同这些画作的画框,框定了它的骨架,见证着它的变迁,折射着它的气质。

计划徒步走过所有对外开放的明城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虽然断断续续去过一些城墙,但对城墙的历史了解甚少,只是走走看看而已。这次希望在走过每一段城墙的同时了解历史,饱览城墙内外景色,加入到保护城墙的队伍中,助力明城墙申遗。

地铁一号线玄武门站下,从玄武湖最美的林间栈道沿城墙前往神策门,一路鸟语相伴,微风拂面,空气清新,令人神清气爽。

南京明城墙始筑于公元1366年,历时28年建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2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砖石构造的城墙。京城城墙设有城门13座,大型水关2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修建时动用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
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筑城技术达到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继长城之后的又一宏伟建筑。如今,这座旷世城垣依旧保存了25.091公里。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又称和平门,是南京明城墙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是南京明城墙中唯一的外瓮城城门。

神策门现存瓮城券门各一处,僬楼一座,是现存南京城门中最为完整的城门,她至今仍然拥有镝楼(清末建筑)和城门的木门,是南京明代内城诸城门中绝无仅有的。

神策门采用了外瓮城的结构。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明代建造京师南京内城城墙以前,历朝历代中国传统瓮城的形制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也就是外瓮城结构,而明代京师南京城墙在修建过程中则普遍将瓮城设于城门内,称为内瓮城,唯独神策门依然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因此她成为了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

在城门后两三米的地方,有一道宽15厘米左右的石槽,这个石槽就是过去放千斤闸的地方,千斤闸在古代城墙中的作用相当于如今家中的防盗门。这千斤闸直通道城墙顶端,白天城门开启时,千斤闸就被收到城墙顶端。如今城墙顶端还保留着千斤闸通过的槽子。启动千斤闸至少要4个人同步操作,守城士兵需要转动城台上闸楼的两根木柱进行连接,起到传递力量的作用。木柱转动时通过木柱下端用绳子与木门相连接,最终将千斤闸提升起来。

神策门至玄武门段墙内是秀美的山水成林的玄武湖,墙外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古老和现代在此碰撞,却是那么的和谐,独自漫步在古老的石砖上真有一种穿越感,生命力超强的凌霄花爬满了城墙,点缀着古老的城墙。

玄武门是南京明城墙清末增辟内城门之一,原称丰润门。因靠近玄武湖而得名,现为玄武湖公园的西门。玄武门开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28年4月国民政府将其一名为玄武门,1929年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应邀题匾“玄武门”三字,沿用至今。1931年玄武门由单孔券门改辟为三孔券门。

明城墙玄武门至解放门,这段城墙是拍摄的最佳路段,山水城林耀明珠、千年古刹连古城…

解放门1954年竣工,5月1日正式开放,为玄武湖的一个重要入口。玄武湖岸边这段从玄武门到太平门的明城墙是南京现存最长、最完好、最高大的城墙段。经过整修,在该门上修建了南京城墙博物馆,使得解放门、旁边的台城和该博物馆成了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遗憾的是台城至太平门段因维修无法参观。

鉴于解放门台城至太平门段在维修中,返回解放门进入玄武湖,自玄武湖到太平门,完成此行计划,待解放门至太平门维修结束后定再来造访!

前往太平门途中被巨大的水流湍急声所吸引过去,原来此处就是武庙闸。武庙闸位于玄武湖解放门附近,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吴后主孙皓引玄武湖水进宫,明朝时期,朱元璋修建南京明城墙并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为了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修建武庙闸。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平,至今仍在使用,是南京使用时间最长的水闸,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水关由两个半圆形闸道组成,湖水通过第一个闸道,经过滤网,垃圾和水草被拦截下来,随后湖水湍流之下,进入下一个闸道,穿过涵洞,向城墙下方流去,闸道上的砖块已长满青苔。

继续前行到古阅武台,此行最后一个景点,古阅武台建于玄武湖南面,位于解放门至太平门之间的环湖路边,是一座临水而建,具有六朝风格的仿古建筑。据说这里曾是东吴周瑜等在此操练水军,孙权在此台阅兵走在这里。

南京城墙是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来南京游玩明城墙是必打卡点之一。

摄于 2020年6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