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晚清骗局,至今仍在坑人
文/唐俑
素材源自 夜雨秋灯录
01
京师一个王爷,因公受罚,被罚光了家产,因而致贫,当时这事儿很多人都知道。
时值京城要建一个大寺,其他准备工作也做好了,唯缺大殿用的材料,匠人到处求购。
一个道士知道后,就来找大匠,对大匠说,他是某王(也就是被罚光家产那个王爷)四品护卫,王爷最近遇到了麻烦,急需用钱,这是大家都晓得的,王爷想把王府殿廷的材料,换成一般的木头,换点钱救急。
大匠知道,该王爷是开国功臣后代,其府第是楠木建的,闻言大喜,约好时间去看。
随后,道士伪造了某亲王的名片,带着名片来到亲王府,对门官说,他是某王护卫,王爷想翻修殿廷,慕贵府规模宏大,叫他来参观参观,以便按样式施工。
王爷许之。
随后,道士和匠人量了殿柱的尺寸。
然后,道士和大匠来到大匠住所,估算价格。
道士说:先王修此殿的时候,花了十万两银子,你打算花多少钱买那些楠木,不妨明言。
大匠说:材料虽然是楠木,但都旧了,大而无当,只能改成小材使用,最多值万金。
道士故意说:不行不行,太少了,王爷肯定不干。
如此往来数次,道士这才叹口气说:王爷实在无奈,只好姑且接受你出的价,咱们在某庄立券,你先去那里等着,我和王爷随后就来。
约好的日子很快就到了,王爷和道士应约而来。
匠人跪着请他写契约,王爷微微点头,叫从官写,写好后他亲笔签押。
按照契约,匠人先付定金三千两,其余的拆换之日结算。
过几天,大匠带着人去王府拆殿,却被门官拒之门外。
匠人解释道:王爷把殿廷卖给他了,约好今天来拆,为什么不让进?
门官蒙了:竟有这种事,我咋个不晓得?
门官赶紧进去通报王爷,王爷也觉得奇怪,让门官把匠人叫进去,匠人一看,这个王爷,根本不是之前的那个!
匠人这才知道被骗了。
02
有个人,穿着华丽,乘车带着仆人,来到当铺,从手上取下两个金手镯来当。
掌柜仔细验过,确定是真货,然后称了重,每个五两。
对方想当京钱五百贯,掌柜还到三百贯。
北方人兴用钱票(一种民间发行的代用货币),谈好后如数给之而去。
那人走后,旁边一个乞丐脱下身上的破袄,说他想当二十贯钱。
掌柜说:你特么疯了吧,滚滚滚,有多远滚多远,别在这里捣乱!
乞丐笑着说:假镯子都能当三百贯,我的袄子虽然破旧,好歹不是赝品,难道二十贯都不值?
掌柜心疑,再看镯子,赫然发现被掉包了。
问乞丐是怎么知道的。
乞丐说:他不但知道那人是有名的骗子,还知道他住在哪里。
掌柜:我给你两贯钱,你带我去找他。
乞丐说可以。
来到那人住处,果然看到其车在外,乞丐遥指其人,然后拿钱走了。
掌柜进入寓中,看到那人在和一个显者喝酒。
他叫仆人把那人叫出来,和他理论。
那人说:既然是假的,你为毛还给我那么多钱?分明是你把镯子换了!
两人争执不下,显者闻声把他们叫进去,笑着调解。
显者对那人说:我们宁愿吃亏,也不要占人家便宜,不可与市井之徒较量,这样有失官礼,足下钱还没花,还给他算了。
那人不得已,十分不情愿地把钱票还给掌柜的,赎回两只镯子。
掌柜的欣然而去。
傍晚,掌柜的拿着钱票去钱局取钱,却被告知已被取走。
钱票在我手上,钱怎么会被取走呢?
掌柜不信,要求看钱票,钱局把钱票找出来,和他手上的钱票一对比,发现他手上的是假的,是手描的!
掌柜的急忙去找那人,却发现人去屋空,先前那个乞丐,也不知所踪。
03
有一个京官,恨其子不肖,就赶出了家门,也不知儿子去向。
后来,京官出为方伯(地方长官),入庙烧香,簇拥他入庙的,府县以下官员数十人,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来围观的,有数百人之多。
突然,一个衣冠破烂者来到方伯面前,长跪不起,号啕大哭:儿情愿改过,任凭父亲处置,再也不敢稍有违犯,求求您了父亲,让我回家吧!
说完不停地磕头。
方伯仔细一看,根本不是他儿子,怒斥道:哪里来的匪徒,竟敢冒充我儿子,胆子也太大了!
方伯令差役捆了,交给首府问罪。
首府带到府衙审讯,那人供称:以前在家时不好好读书,也不听老爸的话,被老爸逐出在外,如今知道错了,只求老爸让他回家,他保证改掉一切毛病,勤勉用功,将来考个大学。
首府问其家世,那人言之凿凿,察其神色悲惨,言语明爽,不像装出来的。
又试问学问,那人也能作文,种种迹象表明,这人就是方伯逐出之子。
首府把他留在府衙,给他换了衣冠,办公之余,“为方伯委婉导之”。
方伯说,那小子确实不是我儿子,若无为匪之事,你叫他滚蛋就是了。
他越不承认是他儿子,首府越是相信是他儿子。
回去后,首府与众官商议怎么办,大家都表示见见那人,再仔细问问。
把那人叫来,那人给众人拜了一拜,哭着说:家父为人严厉,对子女要求严格,我虽不才,但愿回籍应试,若得功名,也好赎前罪,可惜没有盘缠,不知如何是好。
与首府一样,众人都相信他就是方伯逐出之子,而且都相信,方伯之所以不认这个儿子,是还没消气,等到气消,肯定会认这个儿子的,他们若不帮他,那就太傻了。
于是,怜其志而哀其遇,你一两我一两,凑了数百两银子,送给那人作盘缠。
后来,官员们见到方伯的家人,告诉他们,方伯确实没有这么个儿子。
个个傻了眼。
04
越人倪某,世学法家,从幕僚混到官场,又在官场栽了跟头,打算再给人做幕僚。
在保定府待聘时,无处栖身的他只好住在旅馆,已经有些日子了。
急需一个工作的倪某,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当年冬的一天,旅馆内厅有人来往,章服华焕,仆从趋跄,往来之客,络绎不绝。
倪某悄悄问其仆人,对方回答他说,来者不是别人,是大名府总领所的看门人。
“额滴个乖乖,一个看门人,居然这么大排场!”
那人还告诉他说,他们这次来是奉命,到省里来置办衣服首饰,为少君完婚用的。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物色一个负责刑名、钱谷的师爷,换掉以前的师爷。
“这个职位,不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么。”
倪某大喜,当即换了衣服,前去拜访。
那人正好有空,便接待了他,一番交谈,两人竟成莫逆。
倪某知其性情豪爽,但目不识丁。
一天晚上三更时分,突然来了个差役,送来本官谕帖,催那人快回去。
那人来敲倪某的门,请他帮他读读来信,对倪某说,差役在等着,不到天亮,他就得走。
倪某赶紧起床,帮他读信,不过是缺少人手,叫他把事情办好后,就赶快回去。
那人听完,面露难色地说,置办东西倒不是难事,可是物色师爷,却不是易事,不知先生您有没有合适的人,如有,可以推荐推荐。
倪某说,还推荐什么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就是最合适的那个,还说他以前给人当幕僚干得很出色,曾助多位主人升官。
那人笑着说,那我就聘先生你,咱们也算知根知底,比找外人强多了。
当即请倪某代他写了回信,告hua诉本官说,他已千金聘了倪先生,等所有东西办齐后就马上回去。
第二天,那人真的送了聘书和聘金来,还向他请安,那些仆人也都来向倪某叩贺。
倪某大悦,拉那人入座,那人谢了,在他旁边坐了,告诉他说,在首饰店定做的首饰尚未完工,等完工后他先回去,然后派车来接他。
过了几天,倪某看到那人似有忧虑之色,忙问出了什么事。
那人说,他在一绸缎庄看中了一些货,虽然只要区区数百两银子,但他身上的钱花的不多了,不够了,绸缎庄又与他不熟,不肯赊账,故此有点烦恼。
倪某赶紧说,没事没事,他和绸缎庄老板熟,可以为他担保。
那人说,如此当然好,但不知先生是不是真的相信我。
倪某说嗨,看你说的,咱们已经是同一个单位的人了,还有啥可怀疑的,足下多心了。
他们当即来到绸缎庄,经倪某担保,那人仅付百两,顺利拿走价值一千多两的绸缎,其余的等明年来接倪某时,一起带来清账。
在此之前,绸缎庄老板已知大名府的确有人成亲,也知道倪某要去那里当师爷,所以毫不怀疑。
老板欣然交货之后,那人满载而去。
到了第二年,倪某一直等到仲春,也无车来接,更没人送钱来。
绸缎庄老板开始怀疑,邀倪某同往大名府,一问,那里并无上次那个看门人,也没有换师爷这回事。
回去后,担保人倪某只好或卖或当或借...以偿绸缎庄的账。
05
某宰相,出生江西,保举门人吴某为江南中丞,吴某很感激他,想报答他。
正好,宰相次子写信来干谒(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人也来了,吴某急忙接见。
只见那人少年倜傥,应对如流,说他遇到一点事,需要两千两银子救急。
吴某满口答应,并请他留下来耍几天,对方却说老爸催他快回去,没时间耍。
吴某回拜时,却看到对方巨舫悬旌,行李随从,莫不像个公子哥儿,顿时起了疑心,心想师相素来崇尚俭朴,他儿子怎么可能如此奢靡呢?
他把他的怀疑,讲给幕僚中一孝廉听。
该孝廉说,那个公子,小时候他见过,不过已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吴某看到该公子的书信,心中有了主意,笑着对孝廉说,明天我宴请公子,请阁下作陪,当面请他写几个字,与这封信一对比,便知真假。
第二天,吴某设宴款待公子,公子见到孝廉,先发制人地问他,相隔多年,兄台还认得鄙人吗,孝廉不能辨,唯唯而已。
吴某按原计划出纸求字,公子欣然允诺,叫仆人研墨。
墨研好后,公子口中念念有词,突然把笔一掷,朝仆人大声呵斥:全都给老子滚蛋,把我当什么人了,趁我有求于人,故求我书,你以为老子是卖字的文丐吗!
这话看似在骂仆人,实际上是说给吴某等人听的。
公子骂完,扬长出外,登上轿子走了。
吴某急忙追出去,边追边请他留步,他头也不回。
吴某自悔鲁莽,赶紧拿上二百两黄金,追到船上谢罪,对方居然不要,吴某好说歹说,差点给他跪下,才勉强收下而去。
没多久,又一个宰相之子来了,与之前那人名柬相同,却并无书信。
吴某看到,这位朴素,诚实,谦恭,儒雅,留他住下,他也愿意,请他写字,他也欣然提笔,什么话都没有。
吴某满腹狐疑,派人到京城打探,才知之前那个是个骗子。
PS:
《夜雨秋灯录》是晚清笔记小说中的知名之作,反映社会现实,描摹人情世态,抒发人生感慨,传布劝善之道,深刻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和清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
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小故事,有助了解当时百姓的生活细节,社会的状态,亦或类似此文,至今读来完全不过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