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归安丘园帖》

苏轼《归安丘园帖》纸本行书,25.6×3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

此帖又名《致子厚宫使正议尺牍》。行书,信札一则。凡十行,计90字。 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四家集册》。子厚即章惇。章惇,字子厚。

苏轼和章惇年青时是一对好朋友,章惇比苏轼大两岁,却于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同时中的进士。才华横溢的苏轼与章惇惺惺相惜,很快,苏轼被授予凤翔府节度判官,两人相距即近,又曾经恰同学少年,同科榜友,更重要的是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义,两人游山玩水,诗词唱和,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

  有一天,两人同游南山诸寺,因寺有山魈作祟,苏轼担心给猛兽送上门作点心,不敢住宿,章惇却强拉着苏轼留宿,结果猛兽也怕恶人,一夜相安无事。第二天,两人抵达仙游潭,山路崎岖,山势险峻,下临万丈绝壁,而通往对面的道路只有一架独木横桥,这看一眼,就两眼昏黑,心里发怵。章惇使坏,在后面推了苏轼一把,吆喝着走过去在对面绝壁上题字,苏轼吓得两股战战,最终还是不敢过。而章惇面不改色心不跳,过独木桥如履平地,然后以枯藤系树,像荡秋千一样飞临绝壁,在石壁上大书数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苏轼看得冷汗直冒,目睹了章惇玩命式的冒险,便说“你小子以后必定能杀人”。章惇说“为什么?”苏轼道“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怎会顾忌别人的生命?”章惇听后,哈哈大笑。果然章惇后来成为新党党魁后,党同伐异、犁庭扫穴,对于政敌秋风扫落叶,一个也不放过。

  苏章二人品性各异,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交往深厚的好朋友,以后新党旧党之争的分手扬镳,那是政治原因。

  章惇后来被王安石赏识器重后,逐渐走向政治中心,成为坚定不移的改革派,即使是在王安石心灰意冷后,仍然执改革牛耳,从不动摇,是新党的主将,虽九死而不悔。而苏轼则初为旧党,后为新党,先后为新旧党所不容,这是个性使然。因此苏轼的命运注定了多灾多难,但是纵观史实,章惇并未在春风得意时对苏轼背后下绊子,也非苏轼失势的背后推手,因政见不同,苏轼早期被贬几乎是注定的。相反在导致苏轼差点丢掉性命的“乌台诗案”中,章惇对营救苏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御史舒亶为讨好新党,硬是从苏轼诗中鸡蛋找骨头似的找出了许多反诗,严词弹劾苏轼。宰相王珪奉若至宝,秉报神宗,请求从快从严予以重判。章惇却向神宗进言,驳斥王珪,认为不能凭空加重苏轼罪责。苏轼最终被从轻处理,当然这其中既有太后之功,还有王安石“盛世岂能杀才子?”的劝告,但章惇做为政见不同的对手,并非在此时添油加醋,落井下石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章惇,敢为朋友出头,敢于仗义执言,真是难得。

  苏轼与章惇,一个是新党主将,一个是旧党保守派领袖之一,后来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至于说章惇此后残酷迫害苏轼,害得苏轼亡命天涯,九死一生,章惇是否就是主谋?值得商榷,否则当初“乌台诗案”多好的消灭苏轼的机会,章惇又为何不惜犯上,执意营救呢?情理显然不通。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两人也随着命运,起起落落。

  晚年,端王继位,苏轼再获朝廷重用,苏轼从海南儋耳渡海复官之日,却是章惇被贬雷州之时。章惇在执政大臣时曾说过“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类话,因而,端王即徽宗继位,他就惨遭贬谪。转来转去,两个欢喜冤家像上演悲喜剧一样轮盘赌,结果谁也没赌过岁月,不过两年时间,先后去世。

  苏轼有一封给章惇儿子章援的信,章援是苏轼的门生,苏轼曾经亲自录取章援为第一名,而章家与苏家还有姻亲关系,苏轼弟弟苏辙的两个儿子娶了章惇外甥的两个女儿,苏轼在这封信中写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书中虽然展现了苏轼不计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博大情怀,却也告诉我们,苏章之间的分歧,在于政见之不同,至于交恶所导致的挟私泄愤,打击报复,或多为妄言,章惇并非是苏轼颠沛流离,命运多舛背后的那只黑手。

《归安丘园帖》则在元祐初章惇因新党失势,被贬斥汝州之际所作。东坡此札乃在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章惇被贬汝州初的十二月所作,札中“宫使正议”云云,正合章惇此时新任职街。“归安丘园”云云,乃在宽慰章惇将赴江湖之壤。考东坡历年多有“丘园”之想,而倦于反复无常的政争。当然,他也是知道章惇的为人和性格的,称他为“能杀人”的奋励之士,故帖中云:“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果然,其后章惇复起,操持权柄,官至宰辅。可谓东坡知人。

他们之间的交情,后人无法说得清,我们还是一起再来欣赏局部。

局部赏析

(0)

相关推荐

  • 欧阳修赏识才子苏东坡,却不被宰相王安石所容,一生颠沛流离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q ...

  • 章惇、苏轼好基友,为何相爱相杀?政见不同(两宋繁华往事126)

    先说说苏轼.章惇年轻时的挚友. 章惇.苏轼,同年进士出身.同样才华横溢.同仕于陕西,常结伴出游. 一日,两人来到终南山仙游潭.悬崖峭壁.潭深千尺,风景绝佳.章惇感慨莫名,便邀苏轼到对面石壁上题字留恋. ...

  • 苏轼行书《致子厚宫使正议兄帖》

    名称:<致子厚宫使正议兄帖>又名<归安丘园>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书体:行书 规格:25.6cmx31.1厘米. 字数:10行,计90字. 苏轼<致子厚宫使正议兄帖& ...

  •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你知道这三个大佬什么关系吗

    小编还是先带大家看一下这三位大佬重要时间出现的交集的时间吧. 其实从上图我们也能看出,三人主要有交集的时期处于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苏轼中科举时,欧阳修为主考官,苏轼算是欧阳修的门生.而在后期欧阳修的 ...

  • 苏轼《近人帖》1.0版 | 已收录2篇

    <书法全集> <近人帖书法全集>1.0版新增苏轼等历代书法家2篇高清图文:5篇书法展:5篇书法课堂等内容. 我们力争做到史上最全,如有遗漏与错误恳请帖友补充与指正! 已整理的全 ...

  • 苏轼《近人帖》二版/字库1.0版

    苏轼<近人帖>行书墨迹,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始] [1]苏轼启近人回奉状必,达比日,履兹,起居佳胜, [2]岂弟之化想已信服吏民,坐歗之乐岂有涯哉无縁,陪接但深驰,仰尚冀, [3]若时保 ...

  • 苏轼《近人帖》一版/字库1.0版

    苏轼<近人帖>行书墨迹,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始] [1]苏轼启近人回奉状必,达比日,履兹,起居佳胜,岂弟之化想已信服吏民,坐歗之乐岂有涯哉无縁,陪接但深驰,仰尚冀,若时保练少慰区区不宣, ...

  • 【】苏轼行书《近人帖》

    [译文]苏轼启近人回奉状必,达比日,履兹,起居佳胜,岂弟之化想已信服吏民,坐歗之乐岂有涯哉无縁,陪接但深驰,仰尚冀,若时保练少慰区区不宣,轼再拜,质翁朝散使君老兄阁下,正月廿四日. [1]苏轼启近人回 ...

  • 苏轼行书《北游帖》尺牍

    释文: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此帖写于苏轼贬谪黄州前,书风尚未明显变化, ...

  • 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29×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轼行书《南轩梦语帖》纸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其书或丰腴劲秀端雅,或丰 ...

  • 苏轼行书精品《东武帖》,冲和自然,轻松自如!(附名家题跋)

    苏轼行书<东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子瞻',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其一生集文学.书法.绘画之大成,造诣极高 ...

  • 苏轼行书《获见帖》

    苏轼行书欣赏<获见帖>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纸本,纵27.7厘米,横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信札一则,书于北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 释文:轼启.近者 ...

  • 高清经典|苏轼 行书《归安丘园帖》

    苏轼<归安丘园帖>纸本行书,25.6×3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