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要联会进行交叉互换。那么,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如何相互找到对方的呢?如果是随机碰撞的模式,估计不太可能,因为效率太低下了。在有限的分裂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完成这个过程。查了一下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发现目前对识别机制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们可以推测的是,同源染色体之间一定存在识别位点。否则,同源染色体就没办法联会了。在识别位点存在的情况下,目前有几种关于相互寻找机制的假说:一种假说是来自同一个亲本的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可能存在某种遗传印记,不需要彼此识别。识别发生在两个亲本来源不同的染色体组之间。这样大大提高了识别效率。另一种假说是染色体存在空间排列顺序。然后,染色体沿着特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识别。还有一种假说是细胞核内存在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认为核膜能根据染色体的端粒为染色体分配特定的空间。05 高中生物学科的宏观思维1:高中课本人教版减数分裂为什么编排在遗传规律之后?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必须先有亲代个体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再才有生殖细胞两两结合成合子,最后合子发育成后代个体。所以,减数分裂是遗传的基础。但是,人教版中减数分裂为什么安排在遗传规律之后呢?一、高中生物人教版的内容是按照科学发展史顺序编排的。全国高中生物课本有6个版本,其中北师大版、苏教版和中图版是把减数分裂编排在遗传规律之前。另外3个版本(沪科版、人教版、浙科版)把减数分裂编排在遗传规律之后。二、按科学史编排有什么意义?按照科学史编排的最大意义是知识的逻辑遵循了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让学生领悟科学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想,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演绎推理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也正是新教材编排的意图所在。如果把减数分裂放在前面跃然可以降低遗传规律的学习难度。但同时,也降低思维分析能力的层次。也不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逻辑规律。三、还原孟德尔思维,是学习遗传规律以及减数分裂的核心1865年2月8日晚,孟德尔( Gregor Johann Mendel)在奥地利布吕恩(今捷克布尔诺Brunn)自然科学研究会的月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实验》论文,就是现在人教版上高中生物课本的遗传规律这两节。在第1节《遗传因子的发现一》中,给出了孟德尔的4点假说,如下图。这4点假说本质上就是减数分裂的结果。但这时减数分裂过程还没有发现。所以,这一节的难点,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就是要还原孟德尔推理过程。孟德尔是如何推理出这4点假设的?把这个分析清楚了,遗传规律的本质就解决了,剩下的只是概率的算法问题。高中课本中的孟德尔假说四、减数分裂的发现简史介绍1879年,德国细胞学家弗莱明(W.Flemming)通过观察蝾螈幼体尾鳍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有丝分裂,首先发现了在细胞核分裂时,一种染色的细丝状物质要纵裂为二,并分别移向两个子细胞。并命名为染色质。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Van Beneden)以马蛔虫为材料,他发现马蛔虫(Ascaris megalocephala)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而卵子与精子中的染色体数则都为2(马蛔虫体细胞只有2对染色体)。1883年,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断定染色质就是遗传物质,并命名为种质(germ plasm)。1887年,预测了减数分裂过程。1889年,德国德国实验胚胎学家鲍维里(T.Boveri)和德国动物学家赫特维奇(O.Hertwig)发现了减数分裂过程的全部细节,并作了比较精确的描述。1902年萨顿(Walter Sutton)在生物学报(Biological Bulletin)发表文章。认为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所设想的“遗传因子”行为平行。很可能染色体就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第二年,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推测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1905年,弗默(J.B.Former)和穆尔(J.E.Moore)首先使用“减数分裂”一词。并更加详细地描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少一半的情形,证明了生命的连续性主要是通过染色体来实现的。06 高中生物学科的宏观思维2:关于孟德尔的假说、减数分裂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局限孟德尔假说正是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科学推测,后来对减数分裂的观察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说是正确的。尤其伟大的是孟德尔预测了遗传因子(即基因)是生物遗传与变异过程中的本质。从而开启了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生物进化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的传递与变异积累。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1章是讲孟德尔遗传,第2章是讲减数分裂,第7章是讲进化理论。一、过尔文的局限高中课本中,针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出了三点局限:①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②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③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针对第②点,孟德尔与达尔文是同时代的人,都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孟德尔已经揭示了遗传的本质,达尔文为什么不知道呢?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在遗传变异这一章里,达尔文认为后代的性状是两个亲代性状的混合(blending)遗传;1865年,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说,认为生物遗传的本质是遗传因子(即基因)的传递。达尔文二、孟德尔的孤独据说,孟德尔发表论文之后,为了扩大影响,他把论文印了40份,寄给了当时欧洲著名的40个学者。其中有没有达尔文呢?根据现在已有的资料不清楚。但是,考虑到达尔文在当时的影响力,孟德尔选择的40个人中应该有达尔文才对。有传说达尔文收到了孟德尔的信。不过,达尔文并没有拆开看。且不管达尔文有没有收到信。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有40个著名学者收到了孟德尔的信,为什么都没有反应呢?(只有瑞士著名植物学家耐格里Carl Nageli给孟德尔回了信,但也是轻视与否定。)主要原因是当时整个生物学界都笼罩在达尔文的巨大光环之下,讨论进化论。孟德尔作为一名中学代课老师,他的文章自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次的原因可能是孟德尔的文章没人能够理解。孟德尔的思想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当时的生物学研究都是居于描述生物个体的现象和事实,在高中生物课本中被称为“描述性生物学阶段”。而孟德尔却把生物体的单个性状从个体上剥离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孟德尔把数学统计方法引进了生物学,在当时是属于不正统的科学研究。孟德尔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了35年。直到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r)、德国的柯伦斯(Carl Correns)和奥地利的丘歇马克(Erich von Tschermak)在研究植物杂交时又独立地发现了孟德的遗传规律,孟德尔才被世人所知。来源:小屋听雪编辑: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