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花七年多时间在桥上建了座美术馆
每天8:15,设计气象台素材干货知识等着你
美术馆有很多,但你见过建在桥上的美术馆吗?湖南吉首市乾州古城有座美术馆,不仅建在古城中心区,还坐落在人们必经的桥上。它为什么被建在这样的地方呢?下面慢慢告诉你。
▲湖南吉首市乾州古城
文末附湖南吉首美术馆资料合集
黄永玉在湘西捐的第十座“桥”
2012年起,祖籍湘西的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想为家乡捐赠一座美术馆,自治州政府委托北京的非常建筑事务所来设计。主持建筑师张永和的父亲张开济和黄先生是好朋友,当时黄先生已经90岁,便让张永和去吉首乾州古城代看。
▲张永和
张永和在古城里转悠为美术馆找合适的场地,他站在一个桥上给黄先生打电话:“黄先生已经为凤凰和吉首盖了九座桥,咱们干脆就再盖一个桥,这样的话咱们就把美术馆盖到城中居民的门口”,黄先生听后马上就同意了。
“桥”美术馆有哪些独特属性?
▲吉首美术馆
吉首美术馆是一次将桥与美术馆进行组合的大胆尝试,这也花费了非常建筑事务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立项、设计到建造一共经历了约七年时间。这个罕见的“桥”美术馆有哪些独特属性呢?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社会工程
起初地方政府考虑在城外的开发区内选择建设用地,然而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则建议将美术馆设立在人口密集的乾州古城的中心区,因为张永和认为文化设施应该尽可能地方便居民使用。
穿城而过的万溶江流经吉首的核心地带,因此张永和构想了一座横跨江面、兼做步行桥的美术馆。
▲黄昏中的美术馆©田方方
插入肌理
如今,许多诸如博物馆和剧院的当代文化设施都被当作独立的纪念物而远离社区。张永和认为美术馆不应该从区位上脱离受众,因此将其嵌入到现有的城市肌理中,两岸的桥头部分与万溶江畔的排屋紧密相连在一起。
▲从相邻街道看吉首美术馆©田方方
这些排屋包含了店铺、餐馆、小旅馆,楼上通常是屋主的居所。因此,吉首美术馆位于河两岸的入口都可以被视作混合功能街道界面的一部分,从而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转释传统
▲风雨桥©图片来源网络
被称作风雨桥的廊桥在我国山区里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具有跨越河流或山谷的功能,它们也是供旅人休憩、商贩摆摊售卖的公共空间。
▲吉首美术馆模型
作为对这一古老建筑类型的当代诠释,设计师在保持传统廊桥的交通与歇脚功能的同时,引入新的艺术内容,并将风雨桥的形式语言加以现代化。
桥梁建筑
▲步行桥层©田方方
美术馆以桥上桥的形式构成。下层的钢桥是开放的桁架结构,为行人通过提供了一个带顶的街道,同时也助于疏导洪流;上层的现浇混凝土拱桥内部设有画廊。
▲大展厅内混凝土拱桥下方©田方方
▲由三楼平台看大展厅©田方方
两桥之间是一个由玻璃幕墙和筒瓦遮阳系统围合而成的大展厅,用于举办临时展览。美术馆的服务空间如门厅、行政办公、商店和茶室则被安置在两端的桥头建筑内。人们可以从任意一侧河岸进入美术馆。
“我们想要的不是艺术殿堂”
▲双层桥设计分析图©非常建筑
美术馆实际上是将两个桥摞在一起,下面是钢桥,行人可以步行通过,钢桁架上没有用油漆,红里透点黄,钢桥的桥腹勾勒出一条弧线。上面是混凝土拱桥,顶面设计成一道反宇曲线,两道曲线将展厅和行人空间包裹其中。
▲西侧入口©田方方
它看起来既老又不老,既新又不新,是因为墙面是水刷石做的,把河里面的石头敲碎了,然后跟水泥砂浆混在一起。
整个桥的跨度大概约60米,连接着两岸的街道,跟旁边的房子紧紧地挨着,张永和说:“在桥上,小贩也可以摆个摊卖东西,最希望看到的是将来好多人来乘凉,美术馆和桥结合在一起,大家每天过来过去,上班买菜,带孩子去幼儿园上学。
张永和并不是想把吉首美术馆做成艺术殿堂,他希望每个来这的人都觉得这地儿挺好玩。这个建筑不仅能够让人们在生活中与艺术邂逅,还能够对当地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或者这才是吉首美术馆最大的魅力。
关于吉首美术馆局部设计的亮点还有很多,在我为你们准备的湖南吉首美术馆资料合集里都有详细介绍,合集不仅有方案文本、CAD图纸、还有实景效果拍摄,让你彻底了解整个项目,快来获取吧~
部分资料来源:非常建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