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结了22种笔法,抢笔、 顿笔、蹲笔、驻笔、翻笔,每种都很实用!

追忆    论艺    评议

意义何在

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千多年的书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书法大家的实践和揣摩,形成了几十种笔法和章法技巧,其中仅笔法一项就达二十多种。
那么,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笔法?是不是每一个笔法都必须掌握呢?

古人总结的22种笔法,有些名称还真没有听说过

在说明这些笔法之前,将这些搜集到的笔法名称罗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笔、过笔、衄笔、挫笔、抢笔、

顿笔、蹲笔、驻笔、提笔、按笔、

转笔、折笔、翻笔、断笔、揭笔、

打笔、战笔、蹙笔、息笔、押笔、

结笔、憩笔

01接笔

所谓接笔,顾名思义就是两笔画相连接的意思,比如一个“单立人”旁,撇画和竖画这两个独立的笔画相接,用的就是接笔笔法。

这个接笔不是一个复杂笔画的两个动作,比如“横折”笔画的横笔和竖笔,这是一个笔画,其中的横竖相接不是这个“接笔”讲述的意思。

接笔,除极少数情况,一般是虚接,或者称为尖接,也就是说,同上一个笔画相接的笔画起笔一般出尖,虚接于其上。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接笔法》中说:

一尖接“人”;二尖接“冂”;三尖接“支”,即三笔的末锋都是尖接;四尖接“攵”;五尖接“欠”,即五笔在一处,须用五尖。
五种尖接具体字例
尖接,是接笔笔法的重要技法。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
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笔墨,如羚羊挂角。
这里,老朱先生用的“羚羊挂角”真是神来之笔,十分形象。
羚羊挂角
实际上,古人在实际写字时,也不一定都是尖接,这要根据不同的书体而定,比如,写颜体楷书,可能有些接笔处就用到实接。
说到接笔笔法,古人还特别说到了“行”字,称之为“两并遥尖接”。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画不可用折,又不可紧接,只能以尖笔遥接于左旁。
并遥尖接

02过笔

过笔,是行笔笔法之一,在楷书中有,在行草书中更多见。对于“过”的理解,元朝书法大家陈铎曾在《翰林要决·血法》中有专门论述:
过:十分疾过。
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 ,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清代蒋和在《书法正宗·笔法精解·笔法名录第二》中也说:
过:十分疾过。凡字有一主笔,虚舟老人所谓立柱是也,笔须平正。他画则错综用意,作楷知此,便不呆板。
上文所言“虚舟老人”应该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澍。上面两段话都说“过笔”宜疾,说白了就是要一带而过,快且准确,这当然需要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否则笔画是拉不直的。
过笔
由此,可以推测古人所言“过笔”,只可用于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直行笔画,即横和竖。如果再拓展一下,永字八法里边的“啄”笔,也就是小短撇的写法,也可以用这个过笔笔法。如上图中的字例长横就是用的过笔,这个字的竖钩中间部分也可以用过笔。

03 衄笔、挫笔

衄,这个字读音为“女”,四声。衄笔,就是在原地做上下或左右的挫动,是中锋调锋的一个重要笔法。挫笔,严格说同衄笔是一回事,所以,古人在说到“衄”和“挫”时,一般连在一称为“衄挫”。元陈铎曾在《翰林要诀·圆法》中说:
挫者,因前笔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玉堂禁经·用笔法》中说:
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衄挫

他的这句话,我感觉说得特别到位,完全把这个笔法说清楚了。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住锋”,就是笔锋在做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的运动时,要首先停下,再做下步动作;
二是“暗挼”,“挼”就是揉搓之意,就是说衄笔时,看似笔锋在动,实际是原地调整,并没有实际位移。
而是这种“暗地”的挫动使笔锋调正,以便于下一个行笔动作保持中锋状态。他说的“烈”、“火”两个字,都量说火字底连贯用笔,要用到衄笔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诀》中也说:
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他这是用一个具体的例字“爻”来说明这个笔法,即“爻”字上边第一个捺笔收尾用衄锋暗收,承接下边的撇画,而第二个捺要出波磔,避免重复。
衄挫
衄笔笔法,最适宜用在竖钩笔画向左出锋之前的调锋,一些横竖笔画起笔时也要做衄笔动作。
衄挫

04 抢笔

抢笔,同衄笔一样都是一个笔到尽头的回锋笔法。所不同的是,衄笔回锋时,笔锋是在纸上作实际的摩擦,而抢笔动作同衄笔完全一样,只是笔锋不在纸上,而是空中取势,作回锋之假动作。但这个假动作却是必不可少的,这叫作“凌空取势”,只有作出这个动作,笔画的收尾才不出长尖,不虚漂。
抢笔
抢笔笔法关键动作是运笔至笔画尽头,提笔离纸,并顺势在空中作折势。古人比喻这个动作为“抽鞭作响”,迅捷有力。清蒋和在《书法正宗·笔法精解·笔法名录》中也有论述:
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
这句话里的“出锋空抢”很重要,就是说一些出尖锋的笔画,也要用抢笔笔法,而不能一甩而就,那样很容易出现“鼠尾”,是书法大忌。

05 顿笔

顿笔,按照古人的解释,就是写垂露竖时在结尾收笔时的一个动作。唐张怀瓘在《玉堂禁经·用笔法》中说:
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写垂露竖收笔处一定要骤然收笔,有一定气势,同时要有一个衄笔回锋动作,这是顿笔笔法的要点。
张旭在《传“永”字八法并五指规则》中就说的更直白:
顿笔,先缩锋骤努,令顿下衄之,其垂露悬针,即衄之余势。抽笔成悬针,住笔成垂露也。
这里,张旭教我们一个写长竖的重要笔法,无论写垂露竖、还是悬针竖,在临近收尾时都要先顿笔,如果写垂露就衄笔回锋,如果写悬针就顺势抽笔。
顿笔

06 蹲笔

蹲笔,其实是顿笔的一种,只是在用力上要比顿笔轻一些而已。唐张怀瓘在《玉堂禁经·用笔法》中说: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我认为,蹲笔笔法主要用在一些横画收笔、转折笔画用方笔折弯之前的顿笔动作。如果一定要说顿笔和蹲笔的区别之处,可能就在用笔方向上了,顿笔是由上往下行,而蹲笔是向左下或右下斜行,还真象人蹲下的姿势呢。
蹲笔

07 驻笔

驻笔,同顿笔和蹲笔有相似之处,但用力却比二者小的多,而且在笔法运行上停顿时间也短。驻笔,只量是笔锋改变方向之前短暂的缓行。
清代蒋和在《书法正宗·笔法精解·笔法名录》中说:
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滞审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用之,又平捺曲处用之。力聚于指,流于管,注于锋。力透纸背为顿,力减于顿者为蹲,力到纸,即行笔,为驻。
这段话说的就非常精辟,也非常具体,不必多作解释了。可见,这个笔法多用在横画起笔时的调锋动作,也就是衄笔之前的停留。另外,就是平捺笔画在出波磔之前,也要做一个相同的停留,用到这个笔法。
驻笔

08 提笔、按笔

提笔和按笔是一对姊妹笔法,是相对而言的,一般一个笔画有提就有按,同时并用。
提笔和按笔,是握笔的手持笔在垂直方向上用力,笔锋同纸面接触或轻或重的笔法。这个笔法一般用于楷书长横或长竖,在行草书中也多有应用。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卷五《书概》中说: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横画提按笔法:起笔下按、调锋后向右行笔,边行边提笔;至中间处,改为按笔,逐渐加力,至收尾处驻笔回锋。
提按
竖画提按笔法:1、垂露竖。起笔下按、调锋后向下行笔,边行边略提笔;至中间处,改为按笔,逐渐加力,至收尾处,顿笔回锋。2、悬针竖。起笔下按,调锋下行,均匀用力,至收尾处,抢笔凌空回锋。

09 转笔

转笔是适用于笔画转折、用圆笔书写时的笔法,也称为“围转”。清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
转角之妙,在驻、提、挫、顿四字,又以仰笔覆收,意转笔至,顿亦妙。
其实,上述表述还是有些复杂了,也够生涩的,不太好理解。我觉得,转笔,就是笔画转弯时左右上下圆转运行,说到笔锋用面上,只用一个锋面,但略带停顿驻笔倾向。
转笔,在现代书法中有两种笔法:一是绞转。就是笔管保持直立不动,但笔锋在运动时发生绞缠,使笔画改变方向;二是捻管。就是笔锋保持同纸面接触面不变,而随笔画改变方向,转动笔管,带动笔锋方向改变。
转笔

10 折笔

折笔是相对于转笔而言的笔法,在转折笔画用方笔书写时用到。
这个笔法在楷书中多用于藏锋写横竖笔画。起笔时欲右先左,或欲下先上。这个笔画在隶书中更常见,一般写横竖笔画都用折笔回锋笔法。
折笔

11 翻笔

翻笔是指笔画行笔至尽头,突然作180度折笔,由原来的锋面改为完全对立的另一个锋面。
翻笔笔法在楷书中不多见,主要应用于行草书连续的横竖笔画连贯用笔。
翻笔

12 断笔

断笔,又称“创笔”。是指将原本相连的笔画故意断开写,造成一种笔断意连的视觉效果。
断笔笔法,在楷书中多见横折笔画的转折处。在隶书中不仅见于横折笔画,有些碑帖的长横笔画,也在中间部分写成笔断意连、将断未断的样子,很有意趣。
楷书中的断笔
隶书中的断笔

13揭笔

揭笔,直观的说就是抬笔的意思。清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指法运用名录》中说:
揭:名指爪肉之际,抬笔管向上。
揭笔,如鸟爪形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中说: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揭笔
张怀瓘这个解释总算比蒋和的直观些。我理解,揭笔就是写捺笔的波脚专用的笔法。就是在出磔前顿笔侧锋平出,与出波磔的笔法。

14  打笔

打笔,是书法中写“点”这个笔画的笔法。具体写法:空中落笔,直接打在纸上,似抛石打物一般。
元陈铎曾《翰林要诀·圆法》中说:
打,提锋空中打下,乃点法之长也。
我理解,这个笔法应该用于行草书多些,楷书中用这种笔法写“点”似乎有些草率。在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中,这个打笔笔法还经常用于类似“点”笔画的竖画起笔,一般是先空中落笔写出“点”的样子,再下行成竖。如下图:
打笔

15 战笔

战笔又称为“颤笔”,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时故意抖动握笔的手,使笔锋出现涩行之势,营造一种线条遒劲之效。
我理解这个笔法就同古人说的“屋漏痕”,尤其悬肘写大字长横,用这个笔法很方便。
抖笔

16 蹙笔

蹙,就是收缩的意思。同揭笔一样,蹙笔也是写捺笔波角的笔法,是王羲之行草书里典型的笔法,一般写出的捺笔不出刀,而是将笔锋聚拢在一起,短蹙而有力。如下图:
蹙笔
蹙笔是在笔画结束时不提笔回锋,而时直接从笔肚接触纸面的状态抬起笔,留下一个笔肚的印痕。

17 息笔

息笔,就是行笔要慢,力度要均匀,力量要收紧,完全集中在中锋上,这样写出的笔画才匀称、流畅、有韧性。
我理解,古人所说的“锥划沙”就是这个笔法的具体应用,写出的笔画应该有“力透纸背”的效果。
息笔

18 押笔

押,即合的意思。押笔就是从一个笔画的中间合入,然后回笔再写。这个笔法,实际是上一个笔画的后半部分和下一个笔画的前半部分有过两次重复。比如下图:
押笔

19 结笔

结就是“撮”的意思,这个笔法还是聚拢笔锋的作用,一般是行草书中的连贯用笔,上一个笔画已经将笔毫全部铺开,下一个笔画需要聚拢笔锋,用中锋再继续行笔。如下图的”不“字,左点同右点连贯用笔,因为写左点时已经完全铺毫,至右点转笔处用”结笔“聚拢了笔锋。
结笔

20 憩笔

憩笔也是王羲之提出的笔法之一,也是用于写捺笔波角的笔法。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观形章第八》中说: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憩,即休息之意,是说捺笔还未等写到位就停止行笔,使右捺脚出现缺失。
在实际书写时,就是将笔运行到右捺结束时,立即停止行笔,抬笔离纸,而形成一个不完整的捺角。如下图:
憩笔
憩笔有些象蹙笔,但憩笔往往要短一些。
结语:
1、这二十种笔法都是古人在长期书法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精髓笔法,在我们的书法学习中应该有所了解,并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必然会使我们的书法作品有古意,有传统韵味;
2、这些笔法大多还是用于调整笔锋的,实质上还是”千古不易“的中锋行笔技法,只要掌握了这个要领,这些笔法实际就是个概念;
3、有些笔法是根据书体和书家个人风格来应用的,不一定都要强行应用,比如”憩笔“、”蹙笔“这些笔法,在楷书中应用就不完全合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