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灵魂
范江涛 中国太极大学 4天前
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这一表述,过去本门长期未曾公开阐述,直到钱惕明先生在《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中才开始介绍,为了弘扬太极,我们特再予披露。
一气与二气
诸家太极拳都注重炼气,但炼气的内容及心法,却各有千秋。本门的练功总诀说:“修阴阳中和之气,炼天地至柔之术”,表明本门太极拳炼的是阴阳中和之气。
所谓修阴阳中和之气,就是通过练拳练功,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中和,融合为一,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常葆青春登寿域。太极拳的内劲及技法,也要通过分阴分阳,阴阳平衡,阴阳中和,合为太极一气的炼气过程,才能培植聚集内劲,练成“阶及神明”的技法。所以,炼阴阳中和之气,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是武当丹派武功的根基。
这里说的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源于中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太极拳是依循太极哲学原理创造出来的拳术,人称“哲拳”。弄清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分析一气与二气,乃至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一词,原本是古代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中使用的哲学概念。但真正成为哲学理论,始于《周易》,而集其大成并发展完善者,则是北宋的理学祖师周敦颐。先哲们认为,宇宙生成的第一个序列,是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学者们称之为太极一气,混元一气,又称先天之气。
经过漫长时间的动静变化,“太极”内部孕育着阴阳的萌芽,但他们仍然处在太极一气的统一体中,尚未分别出来,其性质依然是太极一气,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图形太极图,是这一状态的一种表象。
后来,阴与阳成熟了,就分阴分阳,分别而出。这时,它们的性质变成了阴阳二气,已不是原来的太极一气了。阴阳分,天地判,阴阳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个序列。
这就是太极一气与阴阳二气的由来。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二气中和
既然分出了阴阳,为何还要中和为一呢?因为宇宙生成过程并非到阴阳二气为止,再要经过多少个序列的演变,才能生成天地万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过程是“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颐在著名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中,描述宇宙生成有六个序列,即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乾男坤女一生化万物。周子还特别指明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让我们清楚地看见,无极的真谛,加上阴阳二气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的凝合为一,才化生出天地万物。
假如太极一气归一气,阴阳二气归二气,各不相干,互不交感(中和),也不妙合(为一),怎能生成宇宙万物呢!所以先哲们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万物新陈代谢的总规律。如《周易》所言:“天地(阴阳)交而万物通也”,“保合太和,乃利贞”。
因此,自古以来,儒、道、释、医、武诸家,都把阴阳中和之道,作为天地大道,尤其是儒家,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就是循天之道,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汉朝的董仲舒说得更透彻:“中者,天地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周易》塑造的阴阳(乾坤)中和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
道家同样把“中和”作为天地大道,三丰始祖说,“夭地大道,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纯著《中和集》一书,他说:“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天地万理皆悉备于我矣”。武当山上的太子坡,至今还在《姥姆亭》内悬挂着“保合太和”的匾额。传说玄武大帝当年修炼遇阻时,天地化作姥姆予启示,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飞天。虽然是传说,却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当名家说得好:“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间不可一日无祥气,中和之道,祥和之气,是驱魔成道的至宝。”
返归一气
炼阴阳中和之气,并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中和为一,返璞归真为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不断螺旋升华。
从人体的生成来说,人体也是通过二气交合,中和为一而生成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人之生成时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灵气而最灵,才能形神兼备,成为有生命的人。三丰始祖在《大道论》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问题:“父母始生之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成,脱离母腹。斯其时也,性浑与无识,有以无极优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可见人的生成,乃是阴阳中和以后,复归太极一气而成的。
从培元固本来说,人之初生,元气充盈,阴阳和合,生命旺盛。由于后天失调,阴阳失和,元气日损,疾病缠身。为了健康长寿,儒、道、释、医、武诸家无一不重视恢复太极元气,采取多种方法培元固本。武当丹派通过行功走架及静功修炼,让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中和,使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并与大自然的精灵之气中和,这三个“中和”,合成一团太极元气,用以祛病延年益寿。
从炼气的层次来说,太极拳的练功层次,由低到高,从分清阴阳,到阴阳平衡,进而阴阳中和,中和为一。其中,阴阳平衡与阴阳中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不可混淆。练太极拳当然要分阴分阳,阴阳平衡,但是还不够,不能到此为止,应当更进一步,迈向中和之美景。因为阴阳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即使阴阳动态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反映阴阳变动不居的本质关系。事实上,阴阳的动态变化,也就是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循环往复,不断螺旋升华。道家经典《太平经》,干脆把阴、阳、和三者,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三气中和为一,它指出:“阴、阳、和三者为合,上应天理,下合人伦。”
从太极拳的懂劲来说,也要中和为一。王宗岳在拳谱中描述了练功懂劲的全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有懂劲而阶及神明”。怎能懂劲呢?他进一步说:“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阴阳相济如何理解?济者,渡也、和也,相济,即相互济渡到对方去。所以王氏所说的阴阳相济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和合为太极一气,并不是说五阴五阳的平列。若是一半阳,一半阴,各自平立,互不相关,怎能达到懂劲练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劲要分六部走,一是着熟,二是知阴阳,三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四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练成了,才能进入“懂劲后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后的第六步,才是“阶级神明”的阶段。
炼气之法
太极拳之炼气之道,与松柔之道相辅相成。松则能通,通则易顺,顺而能致和,所以要“炼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至柔之术”。松柔要诀,将另文介绍,这里主要谈炼气之法。
武当丹派,以道家内丹功为根基,练拳与炼丹结合,练拳过程,就是炼丹过程,初听起来,似乎复杂玄奥,其实下手功夫并不难。三丰始祖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日凝神,气归于脐下日调息”。宋唯一在《武当剑谱》中概括为“揉玉环,鹤息归脐”的心法。李景林总结出易知、易练、效果好的独门修炼法一脐胎称肚脐眼,穴名神阙。它是人处母胎时,赖以呼吸的脐带,出胎后脐带虽短,元阳一点(元气)尚存,输气血,通百脉的功能犹在,是人的“性根”、“命蒂”,是内丹练功的主要穴位,炼中和之气的入门要道。胎息,是练功到高深阶段的一种呼吸法,如胎儿在母胎中的内呼吸,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气,修炼精、气、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个层次:
一、守脐。守脐内深处约寸深,常守此穴,能激发脏腑经脉充血的生成与运行,促进阴阳平衡乃至中和。先贤说:“常守肚脐,寿与天齐。”
二、敛脐。吸气时意念肚脐内敛,吸至背后命门穴,使命门鼓撑饱满,呼气时将气从命门穴注入下丹田。命门又后升田,是阴阳二气生发之源。命门属火,肾精属水,命门饱满,则水火相济,真气生发。
三、脐息(胎息)。初时,只是意念上的脐息,练之日久,慢慢忘却鼻息(实际鼻息尚在),由脐窝呼吸,让脐轮成为呼吸出入之门户,若有若无,进入胎息。三丰始祖指出:“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四、阴躏之息。阴躏即会阴穴。三丰始祖说:“调息者,调度阴躏之息,与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倘能知此,则天门常开,地福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朝,中和为一。
这四层功夫,并不难练,只要掌握好“守脐”这把钥匙,就能开好这把锁,从无极式直到收势,行拳练剑的全过程都要贯彻始终,再辅以静功修炼,就能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