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 让“实验”与“试验”成为孩子们探究物理的主旋律

让“实验”与“试验”成为孩子们探究物理的主旋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建议: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让“实验”与“试验”成为孩子们探究物理的主旋律

原文: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产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我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

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来,是一 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中与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时间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对相互作用的反复思考的极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不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要尽量多地进行实验和试验,尽量多地让学生的手和手指多做动作,——这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智慧的原则之一。

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因为这些学生缺乏一种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劳动过程的能力。

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我们吸引那些“学习上最困难的”学生参加各种少年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技术家小组。这些学生好像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启迪智慧的农业劳动是能教会他们思考的。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反思:今天再次与大师进行了“对话”,感觉像是久违的老朋友再次相见。和以前读书一样,每次与大师交流都会有所收获,这次也不例外,不过这次的交流似乎有所不同,第一遍的粗读和第二、第三遍的精读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下面将粗读与精读的不同体会做如下反思:

第一方面:粗读之后,方知“实验”与“试验”之间的联系。

在进行初步交流的时候,有两个词语让我有点迷惑不解,那就是“实验”与“试验”。说实在的,以前对于这两个词语混淆不清,既然大师同时使用这两个词语,那么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为了弄清楚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与联系,马上采用大家普遍的查询方式——“有事找度娘”,很快在“度娘”那里找到了如下答案:

第二方面:精读之后,坚定物理探究进实验室的决心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此自己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就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这对于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天在和大师对话之后,才明白了除了课本给出的“实验”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试验”,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启迪智慧的灵感火花。

总之,今天和大师的对话交流,让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领悟和升华,坚信只要用心去创造性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就一定会在教育这方热土上有所收获,桃李满园。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