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功”课时设计思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功》是鲁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内容主要是功的理解和计算,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
下面将“功”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梳理如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师: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则故事: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后经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个星期天,大华上午买了30斤大米,吃好中饭以后又帮助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已打好的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帮大华擦了擦汗说:“孩子,好样的!”,接着又话锋一转,“但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做功”。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么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些问题。(板书本节课题§9-3功)
第二环节:课堂探究
(一)功的概念
第一环节:功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讨论总结得出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显示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work)。
第二环节:做功的必要因素
师: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以下实例,思考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讨论总结做功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第三环节:不做功的情况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
②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
③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生:讨论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②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③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导入环节的小故事——为何没有做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二)功的大小
第一环节:探究功的大小与力、距离的关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总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越多。
第二环节:功的计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出示例题】
例1:课本P79例题
例2: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30000牛,前进了5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分析时强调:求牵引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牵引力——30000牛,相应的距离是拖拉机在牵引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500米。)
解:根据功的公式得W=Fs=30000牛×500米=1.5×107焦
答: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1.5×107焦的功。
例3:马拉着重为200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200米,做了1.5×105米的功。车所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求重力所做的功时指出:相应的力应是重力——20000牛,相应的距离就应是车在重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零;求马的水平拉力时关键是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
解: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根据W=Fs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第三环节:课后探究
探究活动1:课后请同学们在网上搜索更多焦耳的贡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探究活动2:李明同学把掉到地面上的初三物理课本拣起来,放回到桌面上。根据你平时对物理课本和桌面高度的观察和了解,估算李明同学拣回课本时手克服课本的重力所做的功。(1.5焦)
探究活动3:估算一下你从教学楼底层爬到三楼需克服重力做多少功?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