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鱼鳞洞一行有感

8月27日清晨,我和妈妈早早就上了车,随着一路颠簸,和叔叔阿姨们来到了本溪山区,开始了今天的本溪之旅。

今天,我们要寻找古代道长们曾修炼过的山洞——云台卷舒山的鱼鳞洞。进了山洞所在的滴塔村,我们找不到进山的正确路了,问了许多当地人,走了好多冤枉路,才在一位老爷爷的指点下,踏上了一条小径。

我们走着走着,原来是水泥铺的小径,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条窄窄的山路,旁边是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山中穿行了好久,出现了一条分叉路口,我们选了一条看上去好像是对的一条小路。山路特别不好走,起初是由小碎石铺成的山路,旁边杂草丛生;后来是土路,一上坡就一个劲儿往下滑;再后来就几乎没有路了,有的地方还很陡,我踩着露出来的树根,拽着荒草叶,有的地方还必须手脚并用。一路上,一直有许多小虫子围绕在我耳边,裤子上、衣服上也扎满了各种植物的小种子,我都成了小绿人儿了。在大山中穿行了2个小时了,还没找到山洞,我们以为走错了路,都垂头丧气的,就在这时,领队的叔叔喊了一声:“我们到啦!”我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跑过去,转过一个大弯儿,仰头就看到了高高的山洞。结果我又傻眼了,面前是一段由小碎石子和土铺成的将近90度的陡坡,大家找来找去,只有一根2根手指粗的干枯藤条靠在坡边。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没办法,都走到这了,硬着头皮上吧”,我又暗暗给自己打气:“我能行。”我两手紧紧握着藤条,走一步滑一步的往上爬着。已经爬上去的叔叔一个劲儿的给我鼓劲儿,妈妈又在后面使劲的托着我的身体,我心里却在想:这么用力,这藤条不能断吧?一边心里打着鼓,我一边使劲往上爬。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站在二三十米高的洞口前,我忍不住感慨,大自然太厉害了,居然能制作出如此巨大的山洞。

这时,有一位叔叔喊:“快来看啊,有一个特大的石刻!”我立即跑过去,叔叔介绍说:“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石刻,高20多米,宽得有5米,保存的非常完好。”石刻非常大,我的头都仰成了90度,也没看见最上面的那几个字,想距离远些看看,没走几步都是峭壁了。我暗自想:“古人是怎么把字刻上去的?古代又没有这么高的梯子。”我在石刻下转了几圈,最后只好恋恋不舍的进洞了。洞里非常黑,因为我心里很害怕,再加上蝙蝠惊悚的叫声,吓的我汗毛都竖了起来。洞里面供奉着黑妈妈,所以我们没有进入深处。

下山时,领队的叔叔教了我一种新的下山方法——跑山。这是山里人用的一种下山方法。腿要微弯,脚尖不能冲着前面,要侧着走,要借着下山时身体跑动的起伏感和地势随着调整身体。真是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我跟着叔叔跑山,只用了40分钟就跑到了山脚下,上山却爬了2个小时呢。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本溪的一条河边。我换了鞋,撩起裤子就下水捕鱼了。我发现了,河里的鱼有聪明的也有傻的,一网下去,傻的还留在原地,机灵的跐溜一下就游走了。河里的水还很清澈,能清楚的看见河底的石头。还有野鸭子,排成一队,一会就游出去很远,很快就看不着影了。我还和叔叔们玩了打水仗。妈妈有先见之明,给我带了雨衣,我快速的穿上雨衣,嚣张的说:“哈哈哈,我不怕你们了,来吧!”作为唯一穿了雨衣的人,胜利当然是属于我的了。

这次旅行,很特别,也很开心,我不仅学会了一种新的下山方法,还学会了什么是毅力,看到了保护完好的石刻,这是一次有收获的旅行。

作者:王鹤潼  ,11岁 ,就读于启工三校, 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小志愿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