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文艺青年的心灵有多脆弱?

作者:Jay

校对:LIT.CAVE编辑部

配图:online

《吐槽大会》让许知远火了一把,各大文化类媒体也多少蹭许知远的热点(我们也不例外)。

其实这几年来,许知远一直都是文艺青年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文艺青年的话题里,他的热度仅次于梁文道。

去年疫情期间,许知远发起书店自救,联合国内不少书店做直播,今年则参加综艺节目,这个一直被「骂」高姿态的文艺青年也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早在他出版《青年变革者》时,许知远就受到热议,他被认为夹带私货——那种「借着历史人物传记来表现自身不得志的苦闷」的表达方式,受到不少读者的批评。

我们都知道,文艺青年内心是脆弱的,所以不少人在这本书中获得共鸣,就像许知远写梁启超一样。但毕竟,梁启超是个大众熟知的历史人物,一些对近代史颇有涉猎的读者,因为不满许知远在书中「卖人设」,进而给这本书来了个「一星运动」。

[ 1 ]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作者:许知远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既然许知远写了那个时代环境下梁启超内心激进与迷惘,不如,我们把这本书理解为文艺青年从知识分子那里获得一种共鸣。而这种共鸣,恰恰体现了文艺青年心灵的脆弱。

我们谈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事实上两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可能就介入现实的程度来看,知识分子更强烈一些,而文艺青年想要避世。文艺是一种表达方式。

从《东方历史评论》的夭折,到书店发展受阻,许知远的经历,正可谓是文艺青年经受社会毒打的缩影。

杜拉斯也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她出身于印度,16岁遇到了令她终身难忘的中国情人。18岁那年,杜拉斯决定要成为小说家,受到当时法国的新浪潮影响,她的作品一经出版就被贴上了「新小说」的标签。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标新立异和反抗既有规则,是一种潮流,无论是杜拉斯的作品还是她本人,都成了这股潮流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1959年,杜拉斯受邀写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受到大众欢迎,甚至创下了当时的票房纪录。一举成名的杜拉斯多次参与社会运动,在政界上并不受待见。正因如此,一个独立女性的形象也在大众心中建立起来。

[ 2 ] 

《广岛之恋》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广岛之恋》是杜拉斯为同名电影的拍摄而创作的电影脚本,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

杜拉斯的作品,像《情人》、《英国情妇》、《中国北方的情人》等都受到非议,而最令读者谈论不厌的,是杜拉斯的婚恋史。

杜拉斯70岁时,遇上了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两人不久便生活在一起,这是她一生最后的一段恋情。这段恋情在当时掀起一阵社会舆论,杜拉斯由此也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除了新浪潮,爵士时代也是文艺青年最喜欢谈论的时代。《午夜巴黎》就是一部关于文艺青年「穿越」的电影,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达利,毕加索,爵士时代的文艺生活在镜头前一一呈现。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过足了「爵士」瘾,其实也表现了文艺青年内心的脆弱,他们内心总有一个「最好的年代」,就像我们这一代人怀念奥运前一样,那时候的人们也会怀念八十年代。

《整个巴黎属于我》这部书,可以说是另一个版本的《午夜巴黎》。

[ 3 ] 

《整个巴黎属于我:青年海明威传记》

作者:[美]莱斯利·M.M.布鲁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作者莱斯利·M.M.布鲁姆经过五年采访,取材于300万字素材,重现了海明威21-27岁期间的巴黎生活。

21岁到27岁,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海明威旅居巴黎,度过了一段困顿、疯狂的日子。他信仰文学,心高气傲,却只能靠做记者度日,妻子哈德莉的基金是主要经济来源。最为贫困的时候,他甚至去卢森堡公园偷袭鸽子,逮住了就回家炖了吃。

他是社交宠儿,热爱拳击和斗牛。打拳击是他交朋友的惯例,对斗牛的狂热则为他带来了人生第一部重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与杜芙夫人、菲佛姐妹的暧昧,令海明威吃了哈德莉「一拳」——相濡以沫的婚姻宣告结束。他戏仿作品嘲弄恩师,把巴黎、伦敦、纽约一些精英朋友难以示人的情感纠葛写进小说……

而这6年,海明威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文艺青年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小说大师。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他文艺青年的一面。

既然提到了20世纪的新浪潮和爵士时代,文艺青年当然少不了要谈垮掉的一代了。

在那个反战的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一时蔓延全球,他们打着「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年轻人走上街头,表现出最疯狂的一面。

加拿大诗人莱昂纳德·科恩就是在那样的时代风气下成长的,他大学肄业,沉湎女色,迷上了药物,用家族遗产环游世界。

不过,热爱文学的科恩并没有走进堕落的深渊之中,他写了两本小说和两本诗集。1968年,他获得了加拿大文学界的最高荣誉,然而,科恩迅速拒绝了那项荣誉。

后来几十年,科恩的创作生涯屡屡受挫,他开始皈依宗教,甚至修道,还有了一个法号叫「自闲」,其音乐作品渐渐流露出东方哲学的气息。这些作品放在他早年生活的背景下,尤为显得珍贵。

科恩大半生经历了冷遇,却在晚年受到大众热爱,这种「大团圆」的人生可以说也满足了文艺青年对不得意人生未来的幻想。

尤其是,在听到科恩那仿佛呼唤神一般的歌声时,他们更坚信自己会像科恩一样,总有一天为社会所接受,也被历史所记住。

[ 4 ] 

《陌生人音乐》

作者: [加]莱昂纳德·科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陌生人音乐》收录了科恩音乐生涯的前9张专辑,以及一些散文和诗作,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科恩青年时期的精神世界。

除了「黄金年代」的文艺青年,我们还可以聊聊当下。

保罗·奥斯特应该不算文艺青年了,国内关于他的介绍不多,无非是一些获奖信息,2017年,他的小说《4321》入围英国布克奖短名单,大概也是那时候,他的几部作品终于再版,并且被媒体宣传了一波。

保罗·奥斯特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但是,放在中国的语境里,他的作品很难让大众接受,由此,尽管媒体借着布克奖的势头大力宣传保罗·奥斯特,他的作品,并没有「火出圈」。

在已出版的中译本中,《穷途,墨路》、《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和《冬日笔记》分别可以被当作是他人生三个阶段的记录。

[ 5 ] 

《穷途,墨路》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穷途,墨路》中,保罗·奥斯特还是个倔强的文艺青年, 他换了一份又一份古怪的工作,从纽约街头到动荡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乃至尘土飞扬的墨西哥小村庄,在那段潦倒的时期,他不断质疑又不断确定:成为作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看腻了文艺青年奋斗史,或许可以读一读保罗·奥斯特后两个阶段的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写于「中年危机」时期,保罗·奥斯特从父亲的死亡中开始反思人生和家庭的存在,以及它们对自己的意义。

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一个「隐形人」,而保罗·奥斯特的精妙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无尽的追忆当中,而是借此进入了孤独、偶然、父姓的深处,甚至反思语言本身。

[ 6 ]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到了《冬日笔记》,63岁的保罗·奥斯特坐在书桌面前,开始接受身体的老化,并且把这种老化的状态写下来。《冬日笔记》记载了一个老人关于快乐、痛苦的身体记忆,复杂、深沉的情感欲望,与父母之间的羁绊,包括那些最脆弱的时刻,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试图在记忆的沟壑深处再次寻觅独特、闪光的瞬间。

这些记忆,大概也是文艺青年多愁善感的「回光返照」。

[ 7 ] 

《冬日笔记》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这期关于文艺青年的书单,我们介绍到这里。至于文艺青年的心灵有多脆弱,最后,我们让托尔斯泰的日记摘录来终结话题(纯粹娱乐)。

1858年9月19日:

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

1858年9月20日:

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

[ 8 ] 

《生活之路》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本书是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是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思考和总结。

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

本书是各种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广泛汲取了人类思想的精华,而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力求「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

托尔斯泰博大的思想一直统领着全书,在他看来,生与死这些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东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现世中做出努力,如何在克服苦难、舍弃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这就是他指出的「生活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