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和族谱有哪些关系?
上古时期,宗祠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周代以后,士大夫逐渐开始建立宗祠,以便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到唐五代时期,民间开始建造家族祠堂,清代以后,祠堂开始在各大家族繁衍开来。最开始,民间每个家族的祠堂必须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而且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在传统家族文化中,族谱和宗祠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内容,编修族谱是为了寻根问祖、联结血脉、承上启下、增知育人,那么,宗祠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详细讲讲。
祠堂作为族权和神权交织的中心,还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设立宗长管理全族事务,下设宗正、宗直负责族内的家族大事和家法族规。在古代,宗祠是集合家国法制为一体的场所,既要有国法的体现,又要增设家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
发展到现在,主要以家族法规为主,也是聚合族人,凝聚族人团结力的主要场所。宗祠的建设,往往也是族人家族荣耀的展现地,所以,在城乡建筑规模中,祠堂是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古文化加上古建筑,这样一座集合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建筑,往往也是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代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水准。
首先,宗祠是编修族谱的重要资料来源宗祠中的几个重要部分寝堂、宗祠正厅和祠联。寝堂是祠堂中最庄严之地,是摆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牌位不是任意拿来放上去的,自立祠供奉之始祖及始迁祖,要举行隆重的“进主”仪式,按世序一定位置依世代供奉的。从祖宗牌位的排放位置我们可以详细的知道世系排列。
宗祠是为了供奉祖先和举行家族大事的场所。编修族谱本就是家族的大事,从选择主要负责人,到组织编修人员,都需要在祠堂中表决商议,族谱编修完成后,发谱也应在祠堂进行。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当然也涵盖其宗祠的发展,而宗祠的发展变化也丰富了族谱的内容,两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