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悬空寺游记
翠屏山青山屏翠 悬空寺古寺空悬
——恒山悬空寺游记
8月5日下午,从大同前往悬空寺的途中,司机师傅指导我们欣赏,恒山横亘,如同一幅剪影,头西脚东,形如卧佛,而悬空寺就位于卧佛的下颌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景象确如所言,大家的观察发现为悬空寺造就了一个远望之景。眼前的恒山群峰绵延,奔腾起伏,让我体会魏源所说“恒山如行”的意境,前人解释是指在雨天遥望恒山,象一位戴笠披蓑的巨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濛濛细雨之中。我在车中观察的感觉群峰紧密排列,东起太行山西至雁门关,恰如行进中的将士的奔赴疆场。
车至景区,只见两峰对峙,东为天峰岭是恒山主峰,西称翠屏山,中间的一道峡谷名金龙峡,中有流水潺潺,上游方向一道弧形大坝,水从山崖上的一个人工建造的拱形洞口泄出,悬空寺即建于峡谷内西崖峭壁上,背依翠屏山,面对天峰岭。寺门向南,长如蟠龙,建筑群朝北方的峡口方向升起,充满动感,势欲腾空飞去。
站在峡谷中举目四顾,状如城垣的灰白色崖壁上横向排列着一道道平行的绿色植被,“翠屏”二字的确传神。定睛细看,崖壁上组成断层面的岩层南低北高,坡度10至20度,由致密的竹叶状石灰岩和具层理构造的沙砾岩、页岩交错叠加构成。坚硬致密的石灰岩形成灰白色的崖面,疏松含水的沙砾岩、页岩层则发育成茂密的绿色植被条带。
带着探究悬空寺如何“悬空”的研究课题,在距地面高约60至90米高的悬空寺中穿行游览,发现1500多年前的建设者们采取的三种施工方法:一是利用翠屏山陡崖的竖立锅底形地貌,即上下向外突出,中间凹陷的特点,在山崖的中部内凹处开凿岩龛扩大建筑进深空间,直接以基岩为建筑底座,减少了悬空的面积;二是在崖壁的岩石上开凿出方形的石洞,插入木质横梁为基,其中让横梁坚挺的奥妙是在横梁插入端的顶部钉入一个三角形的木楔,形成如同现在建筑施工中所用的膨胀螺丝的效果,横梁愈向石洞内插入,木楔愈向横梁顶端深入,顶端愈膨胀,横梁与崖壁结合愈紧密,故难以松动,足以保障建筑的悬空部分具有牢固的底座;为了保证方形石洞的牢固可靠,石洞沿着致密的石灰岩底层开凿,因此,悬空寺建筑群不是水平分布,而是南低北高,和地层走向一致,看上去和大山的纹理和谐一致;据此也证明北魏时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在悬崖绝壁之上修筑栈道的技术。三是在横梁的下面安装几十根碗口粗细竖立的木柱,起支撑作用,梁柱上下一体,从而形成所谓“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视觉效果。
在向上攀爬的山路入口处,建有“霞客亭”,徐霞客曾于公元1633年游历恒山并著《游恒山记》,赞誉悬空寺为“天下巨观”。在悬空寺正下方的一块巨岩上镌刻诗仙李白的“壮观”,署名“太白”,看点在于“壮”字多了一点,彰显着诗人的强烈感受和不羁的才情。
游览结束后,司机师傅又车载着我们沿峡中的公路上行,观赏了金龙峡水库的潋滟波光和天峰岭的雄姿,还在“北岳恒山”的牌坊前合影留念,天峰岭作为恒山主峰海拔高达2016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也算是领略恒山的另一番风采,使得行程更加完美。
注:此博文的标题来自景区“悬空寺招待室”的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