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逆行者,王莽篡汉的野心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2-02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成皇帝 绥和二年 前7年
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及上即位,师丹复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
天子下其议,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宫。”
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贵戚近习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
【译文】当初,董仲舒曾向汉武帝进言,以“秦国采用商鞅之法,废除井田,人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造成富裕者田地连成一片,贫穷者没有立锥之地。
县里有土皇帝尊贵赛过真皇帝,乡里有土财主富贵如公侯,小老百姓如何能不贫困!
古代的井田制度现在虽然难以仓促实施,但也应该稍微恢复,应限制每人占田的数额,将多余的土地补给不足者,堵塞兼并土地的途径;释放部分奴婢,取消主人可以随意杀害奴婢的特权;减轻赋税,减轻徭役,使人民得以休息,然而才可把国家治理好。”
等到哀帝即位后,师丹又建议:“如今连续几代的太平盛世,富豪之家和一些官吏的家产数以万计,而穷人却更贫穷,应该略为限制占田数额。”
哀帝把这个建议交给大家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从诸侯王开始、列侯、公主占田应分别设定限额;关内侯、官吏、百姓占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人数不得超过三十人。整改期限定为三年。三年以后有违反规定的,将没收个人财产。”
如此一来,田宅、奴婢的价格骤然下跌,皇亲贵戚和天子的近臣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于是哀帝就下诏书说:“暂缓执行这项政策,以后再说。”于是这项政策就不了了之了。
【解析】西汉建立于前202年,现在已经是前7年,近200年的寿命,此时已是百年多病。病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阶级固化和土地兼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富的人越来越富,贫穷的人越来越穷,乡镇里有乡绅尊贵赛过土皇帝,村里也有宗族村霸富甲一方。
这些人是怎么富起来的,有的是功勋贵族的后代,累世更替;有些是当时官僚的亲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些则是外戚的爪牙,显赫一时。这些人富贵起来了,却并不愿意带动所有人富裕,因为蛋糕就这么大,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份额自然就越少了。
他们不仅不带动所有人共同富裕,还要不断地挤压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平时倚仗财力势力囤积居奇,一到灾年,就开始救济平民。但这可不是搞慈善,不是白救济的,而是需要平民拿土地来换。
所以常常一场灾荒下来,大量的平民破产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甚至奴隶,汉朝开国200年后,由于阶级固化和土地兼并,遍地都是地主、佃农和奴隶。
而此时的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上,地主则想方设法的开始避税,比如说把土地挂靠到外戚、宗室、勋贵等朝廷显贵名下。
因为封地是不用向朝廷交税的,地主们只需要向挂靠方交税就行了,所以就发生了西汉末期的侯爵动不动就上万户甚至几万户的现象。
这其实就是大量的地主为了避税,主动挂靠到了外戚名下,而外戚则倚仗着在朝廷的执政权,为地主提供庇护。
因此中央和百姓之间的税收关系,就转变为权贵与地主之间的利益关系。
一方面中央政府收不上来税,收不上税则财政没钱,没钱则军队战斗力下降,应对突发情况宏观调控的能力也丧失了,从而更多的人沦为佃农和奴隶,这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另一方面,沦为佃农和奴隶的平民却受到更加严重的剥削。因为土地的主权虽然变更了,但产量是基本恒定的,却由原来的只向中央政府交税,变成了多层势力的层层盘剥。
乡里的地主要赚一手,县里的官老爷要赚一手,郡里的太守要赚一手,中央提供挂靠的功勋贵族也要赚一手。
如此,这么多中间商在赚差价,能落到佃农和奴隶嘴里的粮食,真的没几粒了。所以董仲舒说:“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王莽身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实际话事人,认为这样下去要翻船,于是就指使自己的小弟师丹要求汉哀帝出面主持改革。
想重新启用井田制度,限制每个人名下的田产和奴隶的数目,把解放出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放到井田上去。
什么是井田制度?
井田就是以“井”字分出来九块田,所有田地的所有权都在国家,不得买卖,农民只有使用权。周围八块是私田,产出归农民所得,而中间一块是公田,产出归国家所有,由周边的八户人家共同耕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王莽一个人挡不住时代的堕落,官僚是短视和侥幸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跟他们讲全局,就是一个笑话。
官僚总觉得只要船不翻在自己手上就行了,不会管死后洪水滔天,这种心态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是到了王莽这个时代的官僚手上,船终于翻了,大汉亡了。
从王莽取代汉朝之后的政策看,他是真的认为改革可以挽救这个帝国的,王莽在汉朝真心执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则说明这个时候王莽还没有篡汉的野心,还在真心的希望挽救这个时代。
而此时哀帝也同意执行王莽的政策,最后却由于担心众叛亲离而不了了之了。
王莽认为这不是政策的原因,而是执行者改革的意志不够坚定所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然哀帝执行不下去,这一届官僚执行不下去,王莽便开启了自己的篡汉之路,自己亲自操刀和这个时代作对。
这就是王莽篡汉的逻辑,王莽篡汉的决心就萌芽在这个时候。快了,再有十五年,王莽就该自己操刀为这个时代改革了。
只是王莽不知道,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
王莽这个背叛阶级的个人,不把群众联合起来,在处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时候,就去动整个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没有不失败的。整个官僚系统大多数人都不支持他,转头支持刘秀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