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中国书协理事仇必鳌专题
热烈祝贺扬州乡贤
仇必鳌教授当选中国书协新一届理事
仇必鳌,江苏扬州人。供职于华北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包括“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书法精品展”“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等重要展出。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提名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自撰佳联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
2019年和2020年,仇必鳌教授曾在暑期回乡休假期间,两次做客扬州艺术馆江都讲堂,为书法同道和书法爱好者作讲座。
2019年《书法学习中的“通”与“变”》讲座
2020年《趣在楹间讲座》讲座
仇必鳌书法作品欣赏
从经典到经验
——读仇必鳌书法有感
薛元明
必鳌兄寄来新作,约我谈一些看法。基于我对他的了解,料定他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感悟,愿意同我一起交流和分享。他是一个“半封闭型”的人,不完全隐藏自己,也不完全展示自己。这一点,可以应对现实社会的繁忙与喧闹。如今展示的渠道极多,关键是拿什么出来展示。书坛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都拿出来展示,所以变得光怪陆离。流动性太快,让人眼花缭乱,对书家个体的印象往往转瞬即逝。为了让人记住,一种人就学会了不停地“跳大神”来炒作,哪怕至贱无敌;一种人沉寂下去,数月甚至数年毫无动静,一朝将多年积累集中展示出来。对前者只会熟视无睹,终为过客,后者坚守寂寞之道,做真正的自己。
我之所以认为必鳌是一个“半封闭型”的人,是因为他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感悟。现在普遍为写而写,为美而美,难以唤醒真实的情感体验。书家首先对书法史要有一个简单地梳理,将历代文质兼美,凝聚作者修养、道德、品格、个性的经典作品作为开启自身灵性的钥匙,在美的情境和美的浸润中确立个人的经典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个人会因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阅历有限,对某些问题可能认识不到位,但切忌急于求成。书法是一种“慢艺术”,是一种需要等待的艺术。不要把脑袋当成容器,硬生生地塞满很多东西,善于留出思维的空间,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真正能有助于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要真正读懂并且心领神会,由此可以批判地理解对于当下的意义,以及对于个人实践的意义,获得书写的经验。
必鳌遵循了从经典到经验的思路,成为一个多面手。写颜楷而能融入米芾、张瑞图的笔法,注意短长笔之变,断而不淡,笔短意长,追求简约古淡之美。另一方面,以隶书和北碑来化合行草,汉隶远取《西狭颂》、《张迁》、《礼器》,近宗清郑谷口、金农,北碑主攻《张猛龙》、《爨龙颜》等。小楷汲取敦煌写经、黄山谷笔意,出锋能够巧妙变化,不流于俗。必鳌从不奢言创新,从领略“古意”到个人“创意”,一步步走来。将生活细节中原本随处可见的琐碎中悄然融入个人审美情趣,这就是创意。看似“乱头粗服”,实质外浊内清。“清”的品格预示了自然、简约、素淡,这是书法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既反映着人生豁达的精神状态,也反映着个人心澄明的理想境界。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中向来有超越现实尘俗世界的价值取向。必鳌深知书法所展现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目前很多人将书法从心灵语言变成了肢体语言,所以出现俗气、魔气,在所难免。
当然,必鳌的书法目前还存在一个如何摆脱时风的问题。时风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些小情调。细节不同于小情调。细节是个人化的,小情调是大量流行的。书家可以有一些私密情感的抒发,但不要陷入“小情调”——为什么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小情调?原因在于过于依赖技巧,少了真情实感。书法在剥掉一切以后,最核心的本质无疑是最珍贵的。那种水汪汪的灵性,稍不留心就没了,需要虔诚。还是要回到原点,对经典加以解读,对经典保持敬畏态度。当个人的落脚点越来越小,文化背景越来越宽,两头越来越开阔,中部的空间越来越大,这时候,书法的真实魅力就呈现出来了。
要避免小情调,内心必须努力去感悟刚健有为的“大美”。所谓“大美”,《周易》界定为具有“有利而不言、有功而不居、有为而不恃”的品质。《周易》所推崇的至上境界并不是自然无为,而是刚健有为。内心的刚健以外表的柔顺表现出来,在令人心悦的状态下做到和谐贞正。所谓的“大美”,并非玄而又玄,排斥形式美的。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总会以一定的形式美显示其存在,因此而具有某种美学意味。但是,仅仅有单纯的形式美本身还算不上“盛德”、“至美”,必须有刚健笃实、精粹中正的内涵居于其中。内涵来自哪里?还是要回到人本身,一是思想,二是胸襟,三是学养。
艺术市场化给当代书法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使得少数书法家为了迎合市场而丧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官场气息和商业气息污染严重。言下之意并非完全排斥、拒绝市场,林语堂曾说过一句话:“以商养文,才可以享受人生的盛宴。”关键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当下很多作品直接冲着市场目标,被猎奇的心理所挟裹,变成一种纯粹的商品,甚至是人的异化,严重地亵渎了文化精神。身处当下功利性环境中,对于书法的执着,一是基于古典文化之美的自觉,二是个人心性的自由。这两点集中在必鳌身上,表现为一种传统的文人情怀。必鳌为人坦率真诚,凡是朋友相托,从不计利害。在我与他未曾谋面之前,麻烦他的事极多,总是尽心尽力,无一例外,所以甚是投缘。其实从广义上说,有文化的人都可以称为文人。但不管如何,文人首先是一个读书人。而我这里所说的文人,是指站在人性的高度,在人文方面、社会方面、人性方面有着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思想和境界的人,否则便不足以领略书法的真谛。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对人的生命实体存在方式的理解和所追求理想的阐释。宗白华先生曾说过:“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几乎所有的中国意象艺术都以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作为标准和目标。书法的本质是对个人生命存在的理解,基于此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书法的气韵之美即生命精神之美,是生命活力的律动之美。书法形神兼备的情态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品性与意趣,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在必鳌身上,有几组“矛盾的统一”:出生在维扬一地,长年活跃于北方书坛;学的是理工专业,却喜欢文史相关的书法;说话做事豪爽而不拘小节,但内心细腻,外粗内细,而在书法实践上注重碑帖结合、楷行配套,多元融汇。之所以能够非常协调,从必鳌明智地选择“半封闭”的方式就能看出来,实际上做到了“动”和“静”的有机结合。拜师、访友、参展、培训皆属于“动”, “静”也非常重要,“默”而守之,静观自得,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现代人普遍喜欢折腾,无事生非,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证明个人价值。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停留和思考,又何以阅读和理解经典呢?书家以经典作品为范本,目标是为了写出经典作品。任何一个人的艺术观念都是慢慢走向成熟的,而历代经典作品并非一个僵死的秩序,本身是流动不居的,若对历代众多经典作品的确立过程加以审视就会再清楚不过了。有鉴于此,动静相宜的意义,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也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喧嚣的时代总有一天会沉静下来,依据经典作品来做出判断。个人坚持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我愿以此言与必鳌兄共勉。
(薛元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评论家)
公交路线:
乘223路至扬州艺术馆
乘88路至文昌东路黄海南路站下,步行至路北站台,换乘223路至扬州艺术馆
乘99路至苏宁云商站下,步行至路西站台,换乘223路至扬州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