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胃俞
胃俞为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胃俞是胃的背俞穴。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出处
《脉经论》: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穴名解
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
胃,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
特异性
胃俞穴是胃之背俞穴。
所属部位
背部
定位
标准定位: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法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胃俞穴。
穴位解剖
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蜂窝状的脂肪组织。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薄弱,被盖于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分别称该二肌筋膜;深层较发达,形成腱膜性质,尤其在腰背部更为增厚,包绕着骶棘肌的前、后面,于该肌外侧缘前、后两层愈着,并形成腰肋韧带。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肾。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竖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功效与作用
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作用。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
胃俞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胃俞穴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胃俞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
胃病严重时,胃俞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
主治病证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等。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刺灸法
刺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
注意:胃俞穴穴针刺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肾脏。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配伍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胃俞配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胃俞配内关、梁丘,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胃俞配魂门治胃冷、食不化。
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
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
胃俞配梁丘、中脘,治胃痛。
按摩
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支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
《针灸逢源》:治食后头眩,黄疸,疟痢。
《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反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