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迪娜婆婆带娃两大误区,请妈妈们避开:当不了神助攻,也别做猪队友!
看综艺节目《婆婆与妈妈》,麦迪娜被不少网友实名羡慕了。
比如,结婚前婆婆就以麦迪娜的名义买房,结婚后支持她做的一切,连做美甲都叮嘱她少做家务,防止指甲劈开,这样的好婆婆去哪里找?
婆婆是个好婆婆,对儿子和媳妇的生活没少出力帮衬,带孙子自然不在话下。
麦迪娜的婆婆有个特别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被麦迪娜吐槽的“洁癖精”,连儿子姜潮进入她的房间,都不让坐在她床上,如果一定要坐,也要拿一条毛巾铺上。
正是因为这个洁癖问题,麦迪娜婆婆对孙子的照顾,可以说是小心谨慎到出现强迫症。
节目中有一幕是,麦迪娜婆婆想带孙子“学习”,结果小家伙不感兴趣爬走了,这仅仅11个月大的宝宝在地上爬,他爬向妈妈的拖鞋,然后抓起来展示给大人看。
麦迪娜的婆婆看到紧张得不行,赶紧跑过去想打掉孩子手里的拖鞋,第一次没有成功,二话不说再来一次,终于把宝宝手里的拖鞋打掉了。奶奶这样粗暴,连麦迪娜在一边都被吓到了。
宝宝其实很“受伤”,但是又不会用语言表达,只好用一根手指指着,想向大人说明自己的需求。
作为妈妈的麦迪娜,感受到了宝宝的心碎。她心疼孩子,就对婆婆说:“你不能一下过来吓唬他,这样对他的从小的性格上会有影响。”
确实如此,即便是拒绝阻止孩子,也不能直接粗暴打掉,应该温柔解释引导,给孩子情绪缓冲的空间。
婆婆意识到了自己反应过激了,扭头弱弱回应:“太脏了,你知道吗?”
一件小事,呈现了很多人都忽略的两个养育误区,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习惯,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大的影响。
有钱人对待孩子教育问题更重视,而且相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比自己不懂瞎摸索更省时省力。
麦迪娜的孩子只有11个月,她已经给孩子请了专门的老师,具体学什么没说,但是她提到一句,那就是她请的老师会给孩子“心理上的一些辅导”。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当下父母都应该引起重视的养育重点。
父母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和学习成绩,导致很多青少年心理出现隐疾。我们在社会新闻上,看到各种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无一例外都跟心理健康问题有密切联系。
麦迪娜婆婆的两个养育误区,我希望现代的父母们不要再固执己见了。
01不懂孩子敏感期,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受挫
养育孩子,家长们避不开的一个名词,那就是“儿童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钥匙”,是孩子发挥创造性本能的黄金期,是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掌握某种本领的特殊阶段。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或者一堆黏土,至于未来孩子能成为什么,全在于家长如何引导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反对这种说法,她认为每个孩子体内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台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六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或数学等。
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些特定的事情有着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
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根据蒙台梭利的力量,0-2岁的孩子会经历以下敏感期:视听觉敏感期、动手敏感期、行走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内部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等。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到来是不一样的,有早有晚,家长要注意观察,照顾到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从节目中的镜头看,麦迪娜11岁的宝宝喜欢满地爬,看到感兴趣的东西用手抓起来,很可能就是动手敏感期。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与手的活动相结合的,因为手是受大脑控制的。手和大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手的活动是大脑活动的最佳表征,动手就是在动脑。
蒙台梭利说,假如没有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也能够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可是有了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就能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他们的性格也会更坚强。
假如儿童无法使用手,他们的人格形成就会处在很低的水平上,出现不听话、没有激情、懒惰和情绪低落等表现。
当11个月大的来宝被奶奶粗暴打掉手里的拖鞋,他内心的疑惑、愤怒和沮丧可想而知,可是他没有反抗能力,只能伸着一根手指,继续表达自己想要而没被满足的愿望。
如果在生活里,大人们常常以“危险”“有细菌”“不能碰”这些理由,阻止孩子自由探索,就算成人对孩子的打扰是无意的,但也已经对孩子精心营造、构建的东西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坏。
蒙台梭利说:“如果一个孩子的运动器官在发育成熟之后被限制运动,那他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孩子会在成人不注意的情况下,重新营造自己的世界,可成人仍然会粗暴地毁掉一切。就这样,双方的冲突会一直持续,直到孩子妥协为止,那时孩子将不再拥有自己的主见,不再想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忽视儿童敏感期的特别需求,阻断孩子自由探索,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初的毫厘之差可能会导致儿童成年后的千里之“谬”。
尽管一个人在不适合的环境中也可以长大成人,但是请想一想,孩子本该具有的潜能可能就永远被埋藏压抑起来了呀。
成人只需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活动,不要进行干扰,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孩子开始肢体运动是由其内在的能力激发,是孩子自主、自愿的行为。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机会开发潜能,而不应阻碍他们的活动。对此,蒙台梭利提出以下几个家庭教育原则:
第一:尊重孩子所有正在进行的合理活动,并努力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
第二:我们必须全力支持孩子活动的愿望,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第三: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与孩子的相处方法。因为孩子的情感,尤其是对来自外界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
02无意中把学习与玩耍割裂,破坏学习兴趣,会导致孩子厌学
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里,把“玩耍”看得价值很低,常见的说法比如“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里,玩耍非常重要,跟学习一样应该受到重视。
本来姜潮跟妈妈陪宝宝玩得很开心,麦迪娜想加入继续玩一局。但是婆婆说不完了,宝宝要学习。奶奶关心孙子成长,认为学习更重要,无可厚非。但是奶奶不懂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不懂孩子大脑发育的科学规律,不但没有帮助孙子成长,反而是拖了后腿。
首先,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你教他学”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教育当中,孩子的学习发生在每时每刻。
家长不能用自己对学习的理解来判断孩子是否在学习,如果你认为需要成人教的内容才叫学习,自己探索尝试的内容不叫学习,那么家长就容易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终止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开始你认为的学习。
《园丁与木匠》一书的问世,在育儿领域引起了一阵轰动。加州大学30年实证研究揭示:孩子都是天生学习家。但是为什么后来有些孩子渐渐厌学?因为被父母或者老师给教坏了,彻底毁掉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11个月的来宝为何对妈妈拿出来的卡片没有兴趣,直接爬向妈妈的拖鞋?
因为这就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啊,忠于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行动,在孩子眼里,未知世界的一切都我要学习的资源。
可是,奶奶因为洁癖打掉了他想要搞清楚的拖鞋,并试图把他拉回到大人认可的学习活动里。如果孩子因为一个事件或因素突然转移注意力,去关注另一件事,打乱了家长原有的安排,教育学就派上用场了。
教育不正是体现在孩子不配合大人的时候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发出一个指令,他们就会乖乖执行。孩子是一个有自己生命意志的人,我们应该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作为我们了解孩子行为动机的参照,了解孩子,帮助孩子。
家长要做的是学会“借力打力”、“随机应变”,把孩子带回到原来的教育目标上来。强制措施或者发号施令,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没有生命喜欢被管制束缚。
假如孩子在玩一个玩具,我们可以有目标地引导孩子,发展他的手眼协调能力、感知运动整合能力、言语能力、数的概念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促进亲子良好关系、帮孩子树立好的做事习惯等等。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说,让孩子没有感觉教育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行不言之教”吧?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让人愉悦,如沐春风,收到的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爱是什么呢?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我们养育孩子,但却不懂孩子,那么就难免会以爱之名伤害孩子。
因为不懂孩子,所以常常心怀忧虑和恐惧,总是担心孩子出事,把孩子保护得太好,阻断孩子与世界的正常链接。
因为不懂孩子,不接纳孩子的行为,无法帮助孩子,提供给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好心办坏事,拖累了孩子,或者只顾得了孩子的眼前,却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