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诞生:一个神秘部落从默默无闻,到横跨欧亚的成长史
在人类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帝国,他从小亚细亚西北一隅的一个小小部落,凭着赫赫的武功,不断地扩张,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其国祚长达六个多世纪之久,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之后,他又不断地衰落。最终导致继承他的直系国家只有78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家就是奥斯曼帝国。说到奥斯曼帝国,其实,人们既陌生又熟悉,说他熟悉,是因为似乎很多人说他好像是突厥人,但是说到其历史、文化及其起源,我们似乎又不是很不清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追本溯源看看他是如何起崛起的呢?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史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些概念。
有国内学者,例如北大的罗新老师认为:“突厥”这个词,本来是指公元6~8世纪在中亚草原上建立了的诸多汗国的族群集团,我国史书称之为“突厥”,对应的是鄂尔浑古突厥文碑铭中的“Türk”一词,换句话说,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突厥”,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突厥语系诸民族”,广义的“突厥语族民族”不是某一个特定民族的名称,而是指使用相近语言的,成分复杂的“部落联合体”。所以下文中的提及的“突厥”一词,都是这种指广义上的“突厥语系”诸民族,而不是我国史书中记载意义上的狭义的“突厥”。
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奥斯曼”与“土耳其”。实际上二者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地理范围大小,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在习惯上,称奥斯曼帝国(因为其领袖奥斯曼一世的名字而得名)为“Turkey”,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耳其”,这些欧洲人还会把奥斯曼人称为“土耳其人”,但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土耳其人”一词实际上具有贬义,主要指生活在小亚细亚的牧民和农民,有点类似于汉语语境下的“乡巴佬”。再加上其国内,成分复杂,“土耳其人”显然并不能指代其境内复杂的情况(其国内还有埃及人等)。故而,近代以前的奥斯曼人通常就称自己是“奥斯曼人”。而不是“土耳其人”。
到了近代,欧洲学者逐渐开始把“土耳其人”与汉语文献中的“突厥”联系起来,而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基本也将二者等同,如:康有为就将“奥斯曼”或者“土耳其”称之为“突厥”。但实际上,这种混用、等同、甚至联系的确是不科学的。而关于广义的“突厥”概念,学者陈前老师还提出了“突厥化”概念,“突厥化”一般指中亚、高加索、东欧等地区非突厥语民族从语言、人种、文化等多方面向突厥语系居民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史书的“突厥”不同于广义的突厥语系概念,实际情况十分复杂。
突厥人的石像
2而自公元11世纪以降,小亚细亚地区开始经历突厥化,而为这场突厥化起到作用的是乌古斯人。有学者认为乌古斯人崛起于咸海地区。由于钦察人的攻击,开始西迁,进入锡尔河地区,随后进入呼罗珊地区。而其中的一支以塞尔柱为号,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塞尔柱政权。在塞尔柱国家建立后,自由迁徙的游牧民,从其依靠的军事力量变成了威胁其统治的干扰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塞尔柱的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是将这些部落游牧民进行外迁,迁徙到边疆。
这就导致了塞尔柱人与拜占庭人的冲突,1071年,双方在曼齐刻尔特交战,占绝对优势的拜占庭人惨败,拜占庭帝国安纳托利亚东部与中部地区的防线崩溃,塞尔柱人逐步渗透进了小亚细亚地区。在这一地区出现了塞尔柱人建立的罗姆素丹国(罗姆是他们对罗马的称呼)。该国于公元12世纪达到全盛,但之后衰落,又逢蒙古西征,1243年,蒙军击败罗姆素丹国主力军队,罗姆素丹就此沦为蒙古附庸,小亚细亚出现了政治上的空间,地方总督,领主与强盗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政治组织。至1302年,罗姆素丹国灭亡,在原罗姆素丹国的废墟上形成众多被称为“贝克”国、“贝依”国或埃米尔国的国家,一些欧洲人称之为公国(贝依相当于老爷的意思,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中的“巴依”一词与之相同)。
罗姆素丹国
而位于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边疆地带,就生活着奥斯曼人,由于在这一宗教、人种、文化的相互杂糅。奥斯曼所属部落与比提尼亚当地居民发生融合,甚至有一些拜占庭的希腊人也加入其中。他们组成了一个以奥斯曼为首领的,打劫其他部落或者村子的联盟,这个联盟不仅打击基督徒,也打击相同信仰的人。在这过程中,奥斯曼人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开始向定居农业转变,人种、宗教、文化等方面发生进一步融合。可以说,奥斯曼人指的是追随部落领袖奥斯曼的人,并不是单指某一个民族。
关于奥斯曼部落的领导者(部落领袖奥斯曼家族)的起源,也是扑朔迷离的,几乎无可稽考,这是由于关于这方面的历史,只有一些传说和传闻,并无信史。奥斯曼人称其直系先祖出身为乌古思部落的卡伊氏族,是为了躲避蒙古人入侵而从中亚地区迁入小亚细亚的。但这一形成于15世纪中叶的说法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持,且部落氏族名称也存在漏洞,所以,部分学者表示怀疑。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说法,如有人认为他们是塞尔柱帝国宫廷内的官吏等,不过这些说法也都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持。
我们再讨论一下奥斯曼国家的成立时间。众所周知奥斯曼于公元1299年建立。这一年以公元纪年来看,只是13世纪的最后一年,似乎是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从穆历上看,确实是十分特殊的一年,这年是穆历的699/700年,具有很高的宗教意义,故而,一些学者怀疑这个年份也是牵强附会的结果。
奥斯曼一世的画像
而奥斯曼人的征服计划,也十分充满传奇,例如,并夺取了埃斯基谢希尔与卡拉贾希萨尔要塞,从而逐步控制了从中央安纳托利亚高原至比提尼亚平原间的交通要道。但是,奥斯曼人第一次被记载于史籍之中是1302年春,当时拜占庭帝国在萨卡里亚河谷修筑的防御工事被洪水摧毁,当年7月,奥斯曼人击败一支拜占庭分遣队,史称巴菲乌斯之战,可以说此时的奥斯曼部落具有了一个国家的雏形。
至奥斯曼一世之子奥尔汗一世(约1324—1362年在位)继位后,奥斯曼完成了由部落到国家的转型。
一方面,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军事上,以固定军饷作为报酬的军队,其中步兵被称为亚亚,骑兵被称为穆色莱姆。这些军队均由奥尔汗个人辖制。在政治上,他将国土分为四个地区,包括原公国土地、胡达温迪加尔省、科贾埃利以及前卡雷西公国地区,其中胡达温迪加尔与布尔萨和伊兹尼克为奥尔汗的私人领地。在经济山,奥尔汗开始从事经济建设城市,还兴建清真寺、济贫院市等设施,并建立起奥斯曼自身的货币体系。
另一方面,奥尔汗一世也继承了奥斯曼一世的扩张政策,吞并了原罗姆素丹国的大部分地区,并攻占了布尔萨城(位于今天的土耳其西北),此时的奥斯曼人有人开始介入欧洲事务,1337年,奥斯曼军队甚至开始进入色雷斯地区进行劫掠(凑巧的是,这一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到了奥尔汗一世的继承人穆拉德一世(1362年—1389年在位)时期,奥斯曼军队攻克了拜占庭重镇,位于巴尔干地区马里查河与登萨河交汇处的亚德里亚堡,改名为埃迪尔内,并定都于此。
奥尔汗一世的画像
在这个过程中奥斯曼人也开始建立国家,走向定居。也像以前的塞尔柱贵族一样,开始打击他们曾经的依靠力量——游牧民。奥斯曼向游牧民征集非常高昂的羊税,一些羊群规模比较小的牧民由于高额的羊税,直接就破产了。相比于定居的农民,游牧民更加的不受控制。于是,奥斯曼政府便让他们在固定的牧场放牧。还规定了他们冬夏牧场互相来往的路线,并将其记载在清册中。如果有牧民违反,便处以严厉惩罚,而且这种处罚可以重复收取,没有上限。
如果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由于游牧民在军队中的地位下降了。在帝国攻城略地时,所用的步兵大部分出于定居农民。而游牧民抢夺战利品的目标也是定居农民。加上游牧民的流动性,不能提供很好的税收。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了帝国的危险要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奥斯曼人总是针对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