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秘笈【我读《老子》】
前言
《老子》的底层逻辑在于对宇宙本源意义上“道”的阐述和对“无有”概念的演绎与发挥。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构思秘笈。领会这一点,《老子》说了些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
话说,每一章节,从文学角度看也蛮有美感的~
历史维度的“道”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生成。
古中国的老先生也在思考这个终极命题,他认为有形万物即“有”不是从来就存在,是在某某时候,从某一种状态变化而来。
这种状态叫“无”,但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恰恰相反,它蕴含生成万有之物的所有精妙,这就是老先生的王牌——“道”。
因不见“道”之形,所以用“无”形容它。
称之为“道”,用“无”形容它,绝不能等同于我们平常将万有之物称为阿猫阿狗之类的云云,
称之为“道”完全是权宜之计。
从何说起呢?
这个被称为“道”的状态用任何一个具体的字词都不足以形容,
因为可以用字词言说的,必有名,有名者必有形,“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嘛。
有形的万物怎么能与无形的道同日而语呢?
王弼说,“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
纵使用玄来形容,也只能说“玄之又玄”。
若硬是要说出口,与人论道,那必定“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了。
可以看出,泰勒斯探寻世界本源偏向万物的构成,更多靠观察,靠实证;
老先生探寻世界本源偏向万物的来由,更多靠冥想,靠顿悟。
产生万有之物而不可言说之道见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逻辑维度的“道”
很确定的是,老先生的“道”融生万物,是为无中生有。
“无”和“有”是一对非常关键的概念,很有可能就是这对关键的概念启发了老先生,老先生由此大做文章。
首先,从“无”和“有”演绎出类似的如第2章的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继续演绎的话,可以抽象出无限多如雌雄、黑白、强弱、祸福……
在这些概念中,占优势一方往往为人所重视,大家都盯着高的,长的,强的,前面的,而忽略弱势的,下的,短的,弱的,后面的。
其次,老先生不但比照“无有”演绎出诸多类似的概念,还时刻不忘“有”产生于“无”,没有“无”,当然就没有“有”。
世人都盯着“有”,盯着万有之物,将“无”抛之脑后。老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强调“无”的作用,即“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实践起来便“无为”了。
这么说来,“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道”那样不妄为,像道那样“自然”。
将这种思维扩展至其它概念,实践起来当然要关注或者重视不起眼的一方,如低位的,短的,弱势的,后面的等等。
再次,既然“有”产生于“无”,那么,“无”就是本源,就是根本。
万有之物产生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离“无”即“道”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合乎“自然”,烦扰纷争也正因此而起。
要想除掉这些烦扰纷争,当然要崇本息末,回归“自然”,回归“无”即“道”的状态。
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是“无有”的相互转化。
“有”如何回归到“无”,老先生开的方子是绝智弃辩,不贵难得之货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静修。
可是,如果上位者少私寡欲可以引导下位者不偷不争,那上位者又参照谁来保证自己见素抱朴去为去欲呢?
第2章可以作为逻辑维度的道的总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