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发布时间:2021-01-12 
文: 郭震
来源: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原文标题:科研成果 | 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有人想追求健康,有人想追求享受,有人想追求利他,有人想追求自由,等等。而在这些纷繁的生活目标背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取向,即内在生活目标和外在生活目标。由于两种生活目标取向决定了个体实现目标的动机导向,因而对个体的行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个体尤为关键。本期推文将介绍我们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大家一起来看看青少年的内外生活目标与其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希望有关人员能够关注青少年健康生活目标取向的培养。

青少年正处于建立和发展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结构、认知能力和社会角色等各个方面都在急速变化与发展,他们也在探索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是个体期望用一生实现的长期目标和价值,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目标取向,内在生活目标指个体追求自我成长、人际归属、社会责任等内在需求的满足;而外在生活目标指个体对金钱、外貌和社会认可等外在价值的追求。

青少年表现出的不道德行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对生活目标的不同追求。以往研究发现,追求内在生活目标的人更关心他人或公共利益,也更容易做出环保消费、捐助慈善组织等有利于他人福祉的行为;相反,追求外在生活目标的个体则更关注个人利益,也更容易欺骗他人,也有更多的考试作弊行为等。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假设内在生活目标取向与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负相关,而外在生活目标取向与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正相关。

生活目标取向为什么与不道德行为有关呢?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开脱与辩护的认知策略,道德推脱的个体会通过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去人性化和责备归因等八种策略来合理化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道德推脱策略既可以使个体摆脱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自我否定,又可以为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寻找借口。以往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他们就越有可能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比如攻击行为、同伴欺凌等。

另一方面,生活目标可能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持外在生活目标者更看重金钱、名利等,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会更不择手段,同时为了避免社会规范的惩罚以及不道德行为带来的内疚与自我否定,他们往往会利用道德推脱策略来为自己开脱。而追求内在生活目标的个体更看重内在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成长,他们不太可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进行道德推脱,更不会合理化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据此,我们推测,内外生活目标对不道德行为的预测是通过道德推脱中介的。

为了验证上述推论,我们对三个城市的3000余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内在生活目标对不道德行为具有抑制作用,而外在生活目标对不道德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且,内外生活目标对不道德行为的抑制和预测作用,都是通过道德推脱所中介的;此外,我们还发现,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男生中比在女生中更明显。

这项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青少年越追求外在生活目标,就越容易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更会为了自身私利不择手段,这导致他们更容易使用道德推脱策略,比如把他人视作获取利益的工具,进而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而当青少年追求内在生活目标时,可能会更看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往往也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更遵循社会道德规则,也能够清晰认识到违规后所带来的惩罚成本,所以更不可能借助道德推脱策略来合理不道德行为,更不愿意做出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

研究还发现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男生中更为明显。相对于女生,男生更可能进行道德推脱,进而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这可能是由于:从微观层面看,一方面,男生比女生更不容易产生内疚情绪,更容易为自己开脱;另一方面,女生在青春期的共情能力比男生更强,女生更能体会到不道德行为受害者的痛苦情绪,因此更不愿意采用道德推脱策略和实施不道德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

从宏观层面看,社会期望对男性有更高的地位要求与物质要求,这可能给青少年男孩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同时,社会对男性的违规宽容度也可能更高,可能影响到青春期男孩使用道德推脱的动机。

虽然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设计,不能完全得到内外生活目标与青少年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中介机制。但是本研究结果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社会、学校和家庭在为青少年营造更宽松和激励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应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和强化他们形成重视自我成长、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人际归属的内在目标。

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发展内在生活目标(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应鼓励青少年重视道德规范、关注道德榜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同,进而抑制道德推脱策略的使用,使其避免成长环境中不道德行为的诱惑。

作者介绍:原文作者郭震,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实验室主办。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