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写字”与“书法”
“写字”与“书法”/邱振中
大概很多人都自信能说清楚“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例如“写字”是从实用的层面来看,而“书法”是从修养、艺术的层面来看等等。然而,只要稍加追问,事情便显得不那么简单了。
一位古代的书法家,五六岁时便开始学习文字,同时开始学习使用毛笔,无疑,他这时不可能懂得什么叫“书法”,很多年里,他只是“写字”。然而,当他有朝一日成为书法家之后,少年时代的所有训练都成为他的基础。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从哪一天开始由“写字”转向“书法”的。这个例子也许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字”与“书法”的关系。
现代人平时只使用钢笔、圆珠笔,只有一个人希望学习书法时才会拿起毛笔。这时,オ有区分“写字”与“书法”的问题。
大学设立书法专业,“全日本美术展”将书法列为一个门类,中国成立书法家协会而与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并列等等,成为现代社会中书法地位改变的标志:它不再是学问的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学术、艺术。这当然会影响到人们选择书法时的心态。人们开始学习毛笔字,远方闪烁着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修养,而是加上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术这样一些古人所不了解的东西。
然而这并不能保证这个时代书法创作和对书法进行思考的水平。人们依然用传统的训练方式来学习书法,依然用传统的感受方式来观赏作品,结果,既达不到前人那种人格与字迹的合,离现代艺术中奔放无羁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又非常遥远。——许多人通过对书法的学习,仅仅达到了“字写得美观”的水平,这是一个很低的标准。于是,许多人又觉得“写字”与“书法”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这种观点会使书法中最好的一些东西渐渐流失。仅仅学习“写字”的人不会去关心书法中人格的投入和表现,但这恰恰是传统书法的核心;仅仅把书法当作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同样容易忽视这个核心。如果这个核心消失,书法便失去了它存在的充分理由。我们根本不应该把“写字”和“书法”分开,而应该在当代文化中重新寻找把它们联系起来的途径。这就是说,应该找到一种办法,让今天所有学习毛笔字的人心中都保留有一条可能通向真正的书法艺术的道路。这种书法艺术与传统的书法不同,但它们又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不无相似之处,但它们又是深层性质不同的两种艺术。
当然,这里要有技术上的保证,即人们开始学习毛笔字时那些最简单的姿势、方法都应该是复杂技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停下来,未能进入创作,那么,这种初步的训练也能保证他鉴赏力的不断发展。也就是说他学习得再少,也是感受真正的“书法”的基础,而现在许多以“写字”为目标的训练只会成为日后学习、感受书法的障碍。
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传统的训练方法是不行的。道理很简单,过去毛笔是日常使用的工具,而现在学习书法的人每天能练习一小时已经很不错了。过去人与毛笔的密切联系靠的是长使用中的潜移默化,而当代文化中建立这种联系只能靠合理的、正确的训练方式。
要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办法只有一个:对传统形式和技法进行尽可能详尽深入的分析。传统理论中对形式和技法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用的,因为过去人们主要靠亲授,而不是靠语言的解说来维系传统。这种分析应该不厌其详,同时每一步深人都要在历代众多的作品中得到检验。如果没有一种能够清楚地加以观察和检验的理论,任何出色的思想都难以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正是我在开始我的学术生涯时,首先选择“笔法史”、“章法史”这样的课题的原因。
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然而这些问题不取得进展,其它许多方面的思考便难以举步。此外,技巧与人的关系也是从学习一开始便要加以注意的。这是一个需要单独进行讨论的问题。
一位初学者满怀热情拿起毛笔时,当然不一定要知道这一切,但是,每一位称职的书法教师都必须洞察这一切。他不仅应看到一位学生此刻需要什么,他也应该看到一位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