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同题 | 总209期第192同题:尝试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尝试
内蒙古 塞外牧人
真知于验证;
实得在追求。
尝试
湖南 嘟嘟颜
蜻蜓试水浅尝浪;
蛱蝶采花沉醉香。
尝试
贵州 刘昌荣
尝试经商,公平诚信不参假;
学习种地,勤谨精心要巧耘。
诗词
请输入
尝试
文/松中劲风
莫羡成功易,皆为汗水栽。
百千尝试过,回首暗香来。
尝试——牡丹峰滑雪
文/东晟
健儿滑雪上高峰,壮胆初迎体放松。
勇气冲天直下去,谁知跌落半坡中。
尝试
文/吴建华
想来天地破洪荒,螃蟹横行溪水旁。
试味超然钦第一,敢于踫硬敢先尝。
七绝·尝试
文/范荣
心中跳动破天荒,鼓气提神亮主张。
大胆创新凭勇敢,迎来失败又何妨。
尝试
文/清风徐徐
新鲜事物总生奇,探索潜尝各种思。
失败须臾犹屡试,一朝告捷乐滋滋。
尝试
文/小菊
蝶飞云动逸仙姿,正是清风欲醉时。
若不初尝砖砌句,何来锦绣满囊诗?
尝试
文/山野村夫
本是山村一野夫,因缘巧合结鸿儒。
痴心试解其中味,不管风凉且有无。
尝试
文/水白
世界庞杂万事纷,求知无际勇攀登。
心灵自有千般巧,先触皮毛再渐深。
七绝·尝试
文/李春龙
道理毋庸妄置疑,惟须尝试得真知。
自然人类均如是,墨守成规必被嗤。
尝试
文/一笑
经商创业多尝试,纸上谈兵后悔迟。
百事躬身亲实践,佛经易地也违时。
尝试
文/大海
偷来旧句三分韵,借得先人一句词。
牛马皆非浑不怕,浅尝未止试吟诗。
题尝试
文/大园里之子
人间处有梦工场,机遇凡夫乐试尝。
立志一生攻一物,行行锤炼状元郎。
尝试——作诗不得有记
文/二元
梦里几番回旧时,如今不复少年痴。
心中纵有三千字,纸上难成一句诗。
松下静听风过月,花前独坐酒盈卮。
此生无奈营营事,老去初心人不知。
【鹧鸪天】尝试
(钦定词谱宴几道格)
文/一笑
初次亲为进膳房,操刀摆盏配鲜汤。
先将里脊薄蝉翼,再取油盐味粉浆。
覆苗菜,撒葱姜,热油滚水顶浇装。
盘盂上桌调羹试,不羡詹厨饭遭殃。
【如梦令】尝试
文/水无痕
脑府条条思路,
总要付诸实务。
万事起头难,
恰似西风碧树。
千度,千度,
最是全神贯注。
现代诗
请输入
●尝试
文/李敬华(美意延年)
初秋又挽着雨的手
冷飕飕的风
紧随在其后
光阴荏苒
我所钟爱的季节
已被无情的驱逐
望着
被铅云遮挡的夕阳
思绪中总裹着哀伤
无论怎样挣扎
最美的时光啊
还是远远的漂流
仰起头
黑灰的主色调让我窒息
俯下身
落花飘零一片萎靡
这是曾熟悉的路口吗?
我辨不清东西南北
这到底是哪里
忘记了这个世界也好
索性忘了年龄和自己
只知道
我承载的
是一个健康的生命
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就足矣
我坚定地张开双臂
尝试着去爱
尝试着去拥有
尝试着去拥抱太阳
●尝试
文/英子
每一次披荆斩棘的尝试
都将成为人生旅途中的丰碑
或许
会跌的很惨
也或许
会因此遍体鳞伤
但
这是历练与成长
是我们必修的课程
就像海燕与雄鹰
在海面与空中自由飞翔之前
不知
要经历多少次失败的尝试
那
尖利的风刀以及咆哮的海浪
曾多少次
想要阻止
他们翱翔的翅膀和
那热血沸腾的壮志雄心
他们没有却步
也不能却步
只能一次次的尝试
大自然是如此残酷
你不战胜它
就会被无情的吞噬
我们的人生
亦是如此
随笔
请输入
●尝试孕育希望
文/吉祥花
灾难面前,有人进取,有人退缩。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许多行业瞬间萧条,让无数家庭收入减少、经济拮据、陷入困顿。刘艳芳家庭就是疫情影响下千千万万受灾的家庭之一。
刘艳芳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她和丈夫都是农村户口,当年,本可以生育二胎,但贫穷让他们放弃了要二胎的计划。疫情之前,丈夫在外地打工,儿子读高中,她在县内一家美容店做艾灸师,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她的家庭月收入不高,但在她的精打细算下,也够支付全家的基本开销,虽然没有多少结余,能过着衣食无忧的安稳日子。而且她有一个勤劳吃苦的丈夫,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从她每天盈盈的笑脸就知道是一个知足的女人。
庚子年初,疫情灾难横空降临。为了抗击疫情,举国禁足。刘艳芳的家庭靠打工收入维持日常生活,一下没有了经济来源,本来家里没有太多结余,宅家一个月可以支撑,二个月勉强,三个月,四个月呢?儿子高中毕业读大学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天啊,日子怎么过啊!生活上可以省吃俭用,可是不能不让儿子读书啊!宅家的刘艳芳着实为家庭经济犯了愁。
丈夫昔日打工的单位为了配合全国防疫迟迟不开工,她每月也就七,八百的收入,怎么支撑全家生活呢?穷则思变,刘艳芳突然萌生出一个她从来不敢想也没有想过的想法——开店。
开店需要资金,可是,家里两三个月没收入了。
丈夫说:“疫情不宜开店。”
同事姐妹说:“你情商不高,只能做一个打工者,不适合做老板。”
亲友说:“家里没钱,还敢乱投资啊!”
……
她犹豫了,是啊,大家说的都有理。可是她一想到儿子,又有了动力和勇气,她不能让儿子因钱而放弃读大学。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她决定要开一家艾灸店,自己尝试做老板。
可是,开店需要资金,怎么解决呢?她听人说,网上花呗可以透支小额资金。这个信息,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了她希望。说干就干,她邀请了和她在一起打工的另一名艾灸师做合伙人。当许多人宅在家里躲避疫情时,她们戴着口罩走街串巷寻找合适的门店;当人们宅在家里安享闲适时,她们装修门店,采购开店用品,因为她们坐不起,透支花呗的钱时时刻刻敲着警钟,一天,两天……还款的日子在向她们渐渐逼近,逼近。
小店开张了,疫情期间,没有鞭炮庆贺的仪式,没有亲朋好友祝贺的热闹,甚至连个店名还没来得及起,只有两个孤独的身影,两颗焦虑的心。天知道,等待她们的是什么命运!
刘艳芳是一个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人。打工在家休息的时候,同学,邻居常常找她做艾灸、刮痧,拔罐,她总是热心为他们服务。而每当向她支付费用时,她总是说:“这是手出的活,给啥钱呀!”向她支付费用的亲友、邻居,都被她一一挡了回去,最大限度只收取艾条成本。美容店的顾客说:“刘艾灸师是真心为顾客着想,做活从不偷懒,心里只装着顾客。”她在美容店打工期间,口碑极好,顾客都愿意找她服务。
刘艳芳开店了,消息扩散。熟悉她的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替她担忧。但又像是商量好的一样,陆陆续续走进她的艾灸小店。
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邻居伸出了援助之手,老顾客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大家的关爱下,她的艾灸小店也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仁艾养生。这是她和顾客的仁心共同缔造出来的店名。
我是在她的小店开张三个月后去的。那时,她的小店已经,忙忙碌碌,红红火火,前期垫付的资金已经收回,花呗透资的资金已经全部还清,店里日常用品陈列齐全,俨然一个多年的老店。我和她是在之前的美容店相识的,是她周到的服务牢牢套牢了我三年,虽然我只是她的顾客,但我们关系和谐,无话不谈。她边给我做艾灸,边和我聊了开店的经过,整整一个下午,我听得为之动情。我为她之前困顿的生活忧伤,也为她敢于尝试创业的勇气折服。
刘艳芳说,她的店能开成功全是靠大家的支持。而我认为她创业获得成功,是她有一颗仁爱之心,她把顾客的健康放在首位,金钱第二,因此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老顾客倾心追随,新顾客踏实安全,亲友爱心支持。她这是占尽了人和,焉能不成功啊!她有多种精湛的技术本领:点穴位、无痛刮痧、艾灸泥、针灸等,只要顾客有痛,她就有解决的办法,急顾客所急,想顾客所想。为了学这些技术,去年她在家闭门上网课学习一年,邻居、亲友都是她的体验者。现在仍不断精进,白天服务顾客,晚上学习充电,常常学习到深夜才睡觉。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她收入的绝大部分资金用于置办店内用品,购买网课。可以说她是“取之于客,用之于客。”她虽然为赚钱而开店,但她的心思全在顾客身上。是的,只有一流的服务,才能留住顾客,她知道,顾客是她成功的希望。
现在,刘艳芳的仁艾养生店开业整整半年了,小店的红火让对她曾有疑惑的人都刮目相看,也给了她更充足的底气。相信她的仁艾养生店,在她的仁心经营下,越办越好,越走越远。
疫情给刘艳芳家庭带来了生活压力,也激发了她那颗不甘屈服的心。她的超越自我,大胆尝试,为自己拮据的家庭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疫情肆虐下,她没有怨天尤人,坐吃山空,而是敢于进取,努力创业,为她困顿的家庭辟出一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
●尝试
文/蜗牛
我家刚栽温室黄瓜时,用的是自根苗。一两年还可以,但是重茬时间长了,死苗严重,对经济效益有非常大的影响。
南瓜抗逆性比黄瓜强很多,与黄瓜又是近缘关系,所以,我们家就开始用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那时用的是比较容易操作的靠接方式。靠接,就是在黄瓜和南瓜秧上各拉个口儿,接在一起,刚嫁接时黄瓜和南瓜的根保留,待嫁接苗成活后,把黄瓜的根割断。
虽然黄瓜嫁接后死秧子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靠接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一是黄瓜芽与南瓜芽插在一个营养钵里,先插南瓜芽,南瓜芽出齐后再插黄瓜芽。黄瓜芽的生长就被南瓜秧遮挡,造成出苗高低不同,嫁接出来的苗儿也参差不齐。
另外,很多菜农为了赶时间,都是在黄瓜定植后才断根,这就造成苗子高的高,低的低,甚至还有不成活而缺苗现象,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定植后,南瓜会生出许多杈子,还要经常掰掉,很费工。
我丈夫对这种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希望能有一个解决办法。他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五年前,有了儿子给他的智能手机时,在网上发现了另外一种嫁接方法,那就是贴接。可网上对嫁接方法描述的特别简略,管理要点更是只字未提。
但是,丈夫经过认真考虑和仔细比较,觉得贴接操作比靠接简便,因为嫁接时就把黄瓜根去掉,只留上面的子叶,就可以避免定植后再断根造成秧子高低不同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贴接时要去掉南瓜的生长点和一个子叶,所以苗子嫁接后,南瓜杈子不会冒出来,省去了不少工。
丈夫就在2015年夏天试着贴接。把南瓜和黄瓜分开育,以保证苗齐苗壮。南瓜芽插在营养钵里,黄瓜芽插在穴盘里。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嫁接时把黄瓜根部削掉了,在嫁接成活之前,黄瓜就靠子叶供给养分和水分,所以一定要保证湿度,但是蒸腾作用还在继续,所以温度又不能过高。
丈夫就买了两米宽的地膜,每嫁接几十棵秧子,就用地膜盖上,大棚外面还要用遮阳网遮住。
这样做以后,湿度是保住了,但是湿度大了病菌也容易滋生,怕嫁接的伤口感染病菌,又怕伤口水分太大影响愈合,所以,一部分苗子打了杀菌剂,一部分苗子没打。
经过五天,打杀菌剂的一部分苗子活了,没打杀菌剂的几乎都死了。但是打杀菌剂的苗子活的也很慢。丈夫就试着在苗子上面用喷雾器打水。
由于没有经验,这批苗子将近一个月才正常生长,且成活率很低。
丈夫回忆了管理过程,觉得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水分和温度上,病菌的侵害也不能忽视。
于是,2015年冬天贴接时,他在嫁接前一天,把黄瓜秧和南瓜秧都用杀菌剂喷雾,还把黄瓜秧的穴盘用大水灌一遍。嫁接后不但用遮阳网,还用了遮阳作用更强的棉毡。
在嫁接后,光照不强时,把遮阳网和棉毡去掉,阳光强烈时再遮上。
嫁接后第三天,把薄膜揭开,抖一抖上面的水,再翻过来盖在苗子上。
经过七天左右,嫁接苗成活了。并且成活率很高,能达到百分之九十。
于是,我家开始普遍采用贴接方式嫁接黄瓜。
但是丈夫又不满足了。
我们家的温室黄瓜是上下两茬,七月和八月,属于淡季,七月初拉秧,到八月中旬育苗,中间有一个多月的空闲时间,丈夫就尝试着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
他把想法与几个朋友一说,马上就有人响应,而且其他人听说了,也有好几个人找上门来。因为现在大家很少自己育苗了,苗厂卖的苗子,大家普遍觉得容易早衰,而且买到的品种是不是自己订的还没底。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丈夫觉得我们是利用农闲时间给别人育苗,定的价格比较低。谁来育苗谁自己买种子,保证了品种的可信度;苗厂的苗子育在三十五个穴或五十个穴一张的穴盘里,生长面积小,苗龄不能太大,定植后下半部叶片就特别大,容易徒长,而我们家育的苗,生长在营养钵里,苗龄可以放大,避免定植后徒长。
一时间,订苗的还真不少,我们那二十多米的棚育两批都不够人家的,育苗期又比较集中,我们只好打退一些人。
今天,第四批苗子已经拉走,又接了一份订单。加工费也全部到位。真是开门红啊!
●尝试
文/永不言弃(何小梅)
小时候,家里虽不富裕,但父母过年都会想办法买来布料,替我们几姊妹做新衣服。
记得那时,家里的新衣服都是小姑父代劳做的,小姑父没有经过名师点拨,什么衣服的袖深呀、裤子的直裆呀……常常都是靠估计而做的。所以他做的衣服总是又大又长,我常在家人面前发牢骚,说他手艺不行,衣服穿起一点不好看。
那时不懂事的我,总惹得祖母一脸不高兴:“人家可是免费替咱们做的,自己还要倒贴线钱,如果觉得你姑爷做得不好,以后你们找别人做去。”
慢慢的家庭条件有所好转了,记得土地下户后第一年,勤劳的父母种了好几亩小麦,麦子卖了很多议价钱。那时正流行穿“的确良”。父亲在供销社一次性购足了全家人做衣服的布料,(只有三个弟弟的布料是棉布)请来了当地一位口碑还算好的缝纫师傅来家做衣服。
一听说快有新衣服穿了,我那个高兴劲无法用言语表达,日夜盼望着衣服快快做好……。
衣服做好了,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衣服依旧不合我的心意,特别是那个裤子很不满意,臀围、腰围、脚口严重偏大,这哪里是年轻人穿的样式嘛,跟那些老年人穿的一二三裤子相差无几,我越想越不舒服。
一天,我偷偷地拿上裤子、剪刀与针线去到无人的墙背后,突发奇想:“这个裤脚这么大,我要是把它的宽度剪小一点自己缝上不就合体了么?”
一不做二不休,说干就干,我把裤脚口两片叠好,毫不犹豫的用剪刀在缝的边沿剪了一条约2公分左右的口子,学着师傅撕布的样子用力一撕……只听“刺啦”一声,裤脚口上随即裂开了七八寸长的的两条口子……
“怎么会这样?完了,完了,我真蠢……”我看了看口子的走向自言自语道。
自责中我很是慌乱,我本以为我撕掉那多余的部分会顺着那裤脚的边沿一直走到底,哪曾想到裁剪的裤片剪的是斜料,布的口子是沿着它的直线经纬走的,这样一来,那两条口子就跑到了裤脚的中间部位上去啦。
于是,我赶紧找来同色的边角布,用针线把那两条口子缝起来……一条好好的新裤子在我企图尝试改小的过程中打上了两个长长的补丁。
我害怕被家人发现挨批评,穿后就悄悄自己拿去洗了,偷偷晾到屋外不起眼的地方去。
一日下雨,祖母在收叠衣服时发现了那两条补丁,很吃惊地追问我是咋回事?我只好说出实情,祖母直道可惜了,摇头叹道:“你呀,真是个完美主义的丫头!”
那以后,我对裁剪更加感兴趣了,我总想长大以后自己的衣服自己做。辍学后,家里人替我买了一台缝纫机,我借来各种裁剪书,空闲就开始研究各种衣服的裁法。大姐大哥知道我喜欢服装裁剪,进书店买书或者逛街,一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时装书,都会替我捎一本回家。
我从各种书上了解人体的各种形体与各种衣服的裁法不异的理论知识后,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于是我开始着手怎样算料排版。这个问题难度就有点大了,涉及到布幅的宽度不一、人体的胸围不一、衣长的长度不一……当然算料用料的多少就不一样,排版裁法自然也不一样。
这就是为何一段布有些师傅说做不起衣服,有些师傅做好衣服后还剩有很多边角料的缘故,很多人总误以为是师傅偷了自己的布料。
那时布料很金贵,我总是想着怎样替别人节约布料,不浪费一点一滴。我不能拿着别人的布料来做实践,我总是尝试着用石子在地面上假设画上一块布,用尺子在地上比来画去,前衣片、后衣片、袖子,前裤片、后裤片……怎样排版最节约布料,反复多次,得出经验,裁袖子可以钻袖笼,若把袖子上半节的弧线放入衣片挖掉的弧线那里排版,至少可以省出10公分以上的布料。
然后,我用旧报纸按照那裁剪下来的衣片,用缝纫机把它缝制成衣服,用软尺再测量各个部位的尺寸,看跟之前量体测量出来的部位相吻合不。后来发现其它部位尺寸刚好,只有那个肩宽比开始测量的要宽那么2公分。怎么会这样?我百思不得其解,继续琢磨方知要减0.2分方可。
后来,大哥托人让我去街上找那个做衣服比较讲究的师傅拜师。
我去之后,见师父有三个徒弟,一个是他亲姨侄女,一个是他的叔伯外侄女,另外一个师兄是他啥亲戚。
看他们缝纫动作极其熟练,一问方知他们跟师学艺都是一年以上或几年的时间了。
我在那实习了几天,见所有关键的东西比如:袖口、领子、开袋之内的技术活都是由师傅姨侄女一个人专做,其他徒弟只能做那些简单的直线车工活。
我在那车了几天直线后,心有点急了,因为我没有那个时间来耗一两年。
一天下午,我去到那里时,我没有向谁打招呼,大胆的拿过一条西裤就准备开后袋口,师傅一看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来到我缝纫机跟前,指点着我该如何如何先画线,怎么怎么做。
我暗喜,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诀窍就藏在这里。当我看见师父裁剪衬衣时,机会难得,我急忙起身站到他身后,观察他是怎么摆弄尺子画过肩的。师傅拿着尺子一边比划一边给我讲解,按照肩宽的几分之几计算。当我看到他尺子斜量的时候,我瞬间茅舍顿开,书上讲的是直量,难怪做出来的肩要宽两公分,我为自己的收获而高兴。
师傅的外侄女,看见我大胆去问师傅,一日也尝试着站到师傅旁边去问,出乎我意料的是师傅却回了她一句:“说了你不会懂。”
我在那拜师不到一月,家里有事就匆匆离开了,后来,我凭着自己积累的知识与师傅的点拨,在街上尝试着开了个缝纫店,生意好的让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一日,在街上撞见跟师傅一个生产队的女缝纫师傅,她见到我对我说:“你师傅手艺的确不错没话说,但他技术非常保守,我们熟人问他一般也是不说的,他教过很多个徒弟,但徒弟们都只会车工不会裁剪,你看他有几个徒弟有能力敢出去独当一面开店的?”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回她。
后来我听人说,他那个外侄女一气之下连缝纫机都不要了,直接跑到外面打工去了,再后来那个师兄也因为觉得没有学到啥技术也离开了。
其实,在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尝试,不断努力才行,别人或许觉得我是个很幸运的人,但她们哪里知道,春夏秋冬的衣服,每一个款式,每一个细节,我都是很认真一遍又一遍在石地上,不知尝试着画了多少遍才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尝试
文/马林良
九十二岁的姥姥去世后,一直伺候姥姥的母亲就闲下来了,七十岁的母亲一下子不知道干点什么好了。
我们几个姐妹都来到母亲家,和父亲商量,由父亲带着母亲去老年大学打台球。
母亲坐在沙发上,一脸茫然,听见我们商量的这个结果,直接就反对了,她的杏核眼睛一瞪,嗔怪地看着我们:“我可不去,我都不知道台球杆咋拿,去了,得让人笑话死。你们不用管我,该干啥干啥。”说完,站起身,抹抹眼泪,走出了客厅。
我跟着母亲来到厨房,看见母亲拿起抹布擦了两下灶台,放下发呆,听见我的脚步声她回过头:“跟着我干啥,我没事。”
我走过去,把她手中的抹布接过来,一边冲洗一边说:“你还记不记得我上中学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事情了?”
“你上中学还跑‘马拉松比赛了?不记得了。’”母亲的声音闷闷的。
“初三的秋天,马上考高中了,每个班都得有名额,女生男生各15人,我们班女生少,我也参加了,你忘了吗?”
母亲坐到餐桌前,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擦着桌子。
我坐到她身边,按住她的手:“我当时哭了,我从来都没有跑过那么远,你说‘试一试,不行,你放学后我陪你练’,然后,每天,放学后你就去学校接我,半个月我们都是由学校跑回家的,吃完饭后,你领着我去东大坝跑,跑到一个鱼窝棚再跑回来,想没想起来?”我用手梳理着母亲的头发问,看见母亲的头发都白了,我的心里不是滋味。
“好像有那么回事,有一次还捡了几个鸭蛋。”母亲直起腰。
“对对对,八个,我们家八口人一人一个,我爸还表扬你咋那么会捡呢,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
母亲笑了。
“那咱就试一试?”母亲站起来。
“对,试一试,我爸领着你,你怕啥,谁都是由不会到会的。”我拽着母亲的手返回客厅,对上三个姐妹和老爸的目光,点了点头,大家都笑了。
从此,母亲就跟着父亲的脚步去老年大学打台球,摆球、握杆、站位、击球……母亲一点一点地学起,父亲是一个好老师,母亲是聪明的学员,当年的绣花女瞄准很厉害,很快在家庭聚会中父亲就报告了好消息:你妈已经能打进球了。
母亲的好消息不断:我已经能打过某某老大哥了;那个退休的李老师夸我打得好呢;那天……那天我竟然一杆清台……从母亲略显兴奋的话语里我知道母亲终于从以前的生活中走出来。
有一次,我有事去老年大学,办完事,特意去台球室看一看,当时父亲正与人下棋,母亲正在与几个老年朋友打台球,阳光从窗子里射到屋里,父亲、母亲的身影都在阳光的怀里,看着父亲母亲的笑脸,我觉得那是最美的风景,那一刻,我觉得勇于尝试的母亲无异于一位英雄。
三年过去了,母亲完全融入到了老年大学的生活中,打台球,扭秧歌,学柔力球,唱歌……
试一试,让母亲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许多时候,我们会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尝试着改变一下,也许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雨巷诗社于2014年10月21日豫章万斌创立,社员仅23人。另有雨巷诗社QQ兴趣部落1.1万人;微信圈子【唐诗宋词天天读】1.2万人;雨巷诗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举办“雨巷征文月赛”“每日一对”“每周同题”等特色活动,量虽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评语。
雨巷诗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诗社,没有大腕,没有大活动,更没有影响力,只有尘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创社六年间,旨“捧一杯闲茶,读一首闲诗,度我一闲身。”非所他求,自得其乐而已。
雨巷诗社特别感谢高山大神群、中青诗联网、联都论坛、中华国粹网等等各界大神莅临其间开展文学讲座、点评活动,使小社增光,获益良多。
万 斌:雨巷诗社社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青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联都论坛顾问
李观宇:雨巷诗社副社长、广东人,网名拙笔牛牛
马林良:雨巷诗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网名马大姐
何小梅:雨巷诗社诗词首席、重庆人,网名永不言弃
郝秀苓:雨巷诗社诗歌首席、天津人,网名断桥,天津作协会员
雨洒文江龙纵笔;
巷回韵响鹤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