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而独立的甘南秘境,余生一定要去看看
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境内,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素有“阎王殿”之称。
发掘了稻城亚丁和香格里拉的世界级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在1922年到此并居住了很长时间,被它的美丽所震惊。
“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约瑟夫·洛克如是评价。
扎尕那后来上榜《中国国家地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第四名。火爆一时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也将扎尕那作为了取景地。
曾经的世外秘境扎尕那,如今已是人尽皆知的旅游地。
从花湖驶往扎尕那的途中,因为修路堵车,只好在扎尕那以外住宿一晚,第二天一路磕磕绊绊约摸十点才到达村子里。
此时的扎尕那还没有收门票,开车进山腰的村子里找了家民宿,环境简单但干净卫生。这里的民宿都是当地藏民开的,虽然是十一房源并不紧张。老板娘和她家儿子招呼我们。
小朋友皮肤黝黑泛着高原红,典型的藏族小男孩,年纪虽小却分外懂事,在我们看完房间办好住宿后,主动带门锁门。当叔叔说要给糖吃时,有些腼腆,不过还是很开心的接过了糖。
阳光照进民宿大厅里,暖暖的,只见窗外云山雾罩,仙气飘飘,若是拍晨雾日出应是不错。
村庄鳞次栉比,沿着山坡而建。扎尕那总共有四个村子,由下到上分别是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我们所在的是最下、也是最大的东哇村。
民宿门口,碰到小男孩的几个玩伴,其中一对是哥俩,父亲去山里放羊了,母亲已经去世,两兄弟基本是放养状态。
哥哥汉族名字叫周扎,村子外上学,他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写下了名字。哥哥性格内敛稳重,弟弟则要活泼外向的多。
中间还有一个兄弟,但是早早被送到了郎木寺出家,据说这是藏族传统。哥俩成为了向导,带着我们在村子里溜达。
路边遇到的摆摊小男孩,当时在卖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这里的孩子早当家啊。
随处可见的藏香猪,放纵不羁爱自由,大摇大摆的出没在村子里,丝毫不惧怕人类,冷不丁的定住回头瞅着你,有那么一刻觉得“坏了,被它看上了”。
这位二师兄守着门口正呼呼大睡,幸福指数相当可以。不禁羡慕起一头猪来。
云雾渐渐散去,一座座石头山露出真容,苍鹰以掩耳不觉迅雷之势从山尖掠过。
各种不知名的野花恣意绽放,弟弟在墙头和花丛里上蹿下跳,各种搞怪,还摘下一朵花送给了我。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欢迎远方的客人。
后山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叫拉桑寺,藏人的信仰无处不在。我们划拨着转经筒带着美好祈愿走过。
两个小活宝,一路耍着闹着,带我们认识这座村子。
天气给力,喇嘛们也都出来晒太阳唠嗑了。周围停满了外来车辆,以后只会更多。
东哇村溜达完回到民宿休息片刻,然后开车沿着盘山路往上,前往最高的代巴村,这里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村落。
村子被群峰围住,像是装在一个匣子里,这里本是被上苍藏起来的世外桃源。如今引得各路游客纷至沓来。
过代巴村继续往前开了一段。周遭山体气势冷峻,寒气逼人。突然风云变幻飘起了雪花,但转瞬即逝。
爬上山坡逗留了一会。哥俩摘起草药,其中一种植物用手挤可以爆浆。小朋友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此时已是饥肠辘辘,决定下山找村子解决午饭,在车上咔嚓了几张沿途景色。
寻到了一户藏民家,主人家的儿子和哥俩也认识。趁等饭的功夫,哥哥带我们去了村子附近的观景台。回到村子时,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弟弟的墨镜不知在哪捡的,走起路来带风。
饭菜都是藏民自己做的,也不是专业开农家乐的班子,但味道相当可以。忘了拍照,就记得那盘土豆牦牛肉了。
主人家的小孩看到有客人,满脸的欢喜,端菜拿碗乐此不疲,一个踉跄趴在了楼梯上,连带着砸了一盘菜。他爸骂了他一顿,差点就要揍上了。
我们赶紧解围,菜不要了但钱照算,但娃爸还是把菜给上齐了。临走时,小孩委屈巴巴的站在院子里,父亲依旧在数落他……
下一站去往仙女滩和仙女湖,新修的栈道从山脚延伸到仙女滩,也可以自费骑马。
这里的人流瞬间多了起来,因为有海拔,走走停停拍照,仙女滩也可以看到村子全景,期待的落日,有些敷衍。
傍晚时分寒气起来了,拍照嘚瑟一番便下了栈道回到村子。
至此,扎尕那之行告一段落。
网上看到的扎尕那游玩路线一般有三条:
第一条:东哇村(拉桑寺院)——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主要是在村落中漫游,体验当地人文。
第二条:大峡谷。环绕扎尕那景区的徒步路线,全长20公里,有一半的路程是在上山。
第三条:仙女滩和仙女湖等景点。
整个扎尕那村庄是枢纽和补给站,扎尕那真正的精华,被藏在了村前村后茂密的森林和沟谷里,如果想看桃源秘境,时间和体力允许的话,建议走徒步路线。
以往的旅行,大多是在看风景,多少有些遗憾,在扎尕那走村入户倒挺特别。
这里很纯粹,纯粹的只有民宿,没有正经商业,少了很多喧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耕种就是放牧,近几年为了响应旅游经济,多了民宿。
扎尕那,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风景,而是这些可爱质朴的孩子们。
但愿以后的扎尕那,还能保持当初的模样,不被商业化过分侵蚀。
注:这是一篇拖了两年的游记,现在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