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58)
【原文】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1)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2)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3)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释】
(1)薤:小蒜。
(2)藿:即豆叶。
(3)毒药:指药物。
【白话详解】
肝脏合青色,宜食甜味的东西,粳米、牛肉、枣、葵菜这些东西都是甜的。心脏合赤色,宜食酸味的东西,小豆、狗肉、李、韭菜这些东西都是酸的。肺脏合白色,宜食苦味的东西,麦、羊肉、杏、薤这些东西都是苦的。脾脏合黄色,宜食咸味的东西,大豆、猪肉、栗、藿这些东西都是咸的。肾脏合黑色,宜食辛味的东西,黄黍、鸡肉、桃、葱这些东西都是辛的。一切食物,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坚作用。
药物是用来祛邪的,五谷是用来营养的,五果是用来作为辅助的,五肉是用来补益的,五菜是用来充养的。将谷果肉菜的气味合而服食,可以补精养气。这五类东西包含了辛、酸、甘、苦、咸五味,而五味各有它的作用,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软。治病时就要结合四时五脏的具体情况来恰当地利用五味。
【按语】
本节以五色五味配五脏,列举各种食物以其所宜而补养五脏,这是我国食物疗法较早的记载。中医认为,赤色入心,黑色入肾,黄色入脾,青色入肝,白色入肺。东方甲乙木,其色青,肝属木,故色亦青。
肝苦急,惟甘能缓之,宜食甘,凡粳米、牛肉、枣、葵皆甘,故可食。
南方丙丁火,其色赤,心属火,故色亦赤。心苦缓,惟酸能收之,宜食酸,凡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故可食。西方庚辛金,其色白,肺亦属金,故色亦白。肺苦气上逆,惟苦能泄之,宜食苦,凡麦、羊肉、杏皆苦,故可食。中央戊己土,其色黄,脾亦属土,故色亦黄。上文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宜食苦。然肾为胃关,脾为肾合,当假咸之柔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谷气方化。故脾与各脏不同,宜食味之咸者,乃调利机关之义。凡大豆、肉、栗、藿皆咸,故可食。北方壬癸水,其色黑,肾亦属水,其色亦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宜食辛,凡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故可食。
【应用举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即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泄之,芍药;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内经》曰:“虚以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黍是也。如无他证,宜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以安脾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