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孔庙、魁星楼、报恩禅寺
寿县孔庙国七,除了三坊门、戟门和大成殿为明清建筑外,其余都是后修的。简介上说孔庙始建于唐,元代移至现址。自元泰定元年至清光绪六年,维修扩建有四十二次之多。上图为三坊门。三坊形制相同,明间额匾为“泮宫、快睹、仰高”,三坊门系牌楼式栅门。
↓棂星门,1992年修成,原物毁于文蛤。
↓棂星门与戟门间有泮池(见下图右上)。戟门前有国保碑,门枕石古朴敦实。
↓二进院北为大成殿,明代建筑风格。东西有两庑。
大成殿前两株近千年银杏如同门卫守护大成殿。
殿门紧闭不开放,无法窥见内情。陛石看似现代补修物。
↓寿县孔庙大成殿后原有明伦堂等建筑,新中国建立之初这些楼庑已荡然无存,成了粮仓。
敷教坊位于大成殿北,属于孔庙三进院落。敷教坊北侧有明伦堂,明伦堂为四进院。明伦堂西侧为寿县老年乐园。敷教坊前一通古碑,自然力加人力双重破坏,无法通读碑文。只能看清一大堆人名录。
↓由1992年立《寿州老年乐园记》碑文得知,1985年五月,寿县政府开始重建大成殿后敷教坊、明伦堂等建筑,并将这一进院建成“寿州老年乐园”,后来又在明伦堂所在院落东西建碑廊,以碑刻形式展示本地书法名家作品。
↓孔庙棂星门东侧有魁星楼,该建筑又叫魁光阁。有关介绍上说,此乃道光年间重建物。
魁星楼紧依原棂星门东侧。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建的"奎神祠"。乾隆年间,在奎神祠的基础上建楼三层,匾其楼曰"奎光",始有今名。道光元年(1820年),该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于是变在原址上改建了奎光阁,虽经多次修葺,大体不失道光初貌。(摘自360百科)
↓清代石狮
↓孔庙南就是寿县博物馆,门前这条街为西大街。博物馆内容较多,下期介绍。现在去东大街访报恩禅寺。
寿县报恩禅寺因寺内舍利塔地宫出土金棺银椁而备受瞩目。时间拉回1977年。这一年春节前的一天,寺内宋代舍利塔残塔三层要被拆除掉,拆到塔基部分的时候,发现有地宫入口。地宫内有壁画,中央一个石匣。石匣内是一件腐蚀严重却不失精巧的鎏金银椁。银椁里面是一件精美的金棺。金棺里面有舍利瓶,瓶内装满了舍利子。金棺银椁现在寿县博物馆。
报恩禅寺寿县人称其为大寺,位于寿县古城东门宾阳门东南隅。旧志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易名至今。寺院座北向南,大殿为中进。二殿前有宋天圣间建阿育浮图遗址。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殿遭火毁,今存大殿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准提庵僧际清募资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大殿,同时于其北建毗卢阁,并另起新山门,将原山门改建为佛堂。报恩寺禅寺现为清代建筑由山门、二佛殿、大雄殿、毗卢殿(后建),东西配殿组成。为三进院落。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粮站,清嘉庆年间建的毗庐阁作粮库时被涨倒塌了。1962年始这里为县博物馆所在地。直至新县博物馆建好移出。报恩禅寺内有省重点保护文物清代泥塑十八罗汉,两株千年银杏树,明清碑刻十余方。
↓过山门殿,眼前豁然开朗。宋代舍利塔遗址就呈现在眼前。
宋塔,即旧说之"阿育浮图",因内置"舍利",亦称"舍利塔",以"舍利"为其精神支柱。原位于寺院正中,在全寺组群中占有重要位置。周回120尺,高150尺,呈八角九级。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塔倾,存三级。释莲谷西华曾作短歌述其事。歌曰:"东禅寺前塔,高陵太虚中,天圣四年建,同治元年倾,塔中露石匣,但云熙宁庚戌八月念六日,白骨葬于斯。"今见塔下《地宫壁记》知,塔筹建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寿春县尉陈助、寿春县主簿权知县事王?、监寿春县盐酒税朱升3人署名的《地宫壁记》撰于天圣七年岁次己巳闰二月十五日,塔内石匣盖刻有"天圣九年"字样,可知塔建成于天圣九年(公元1031)。1977年拆除残塔所出之石匣,当是同治元年塔倾后移入之匣。匣内有一木胎漆盒,盒内存装有碎身舍利的银瓶,银瓶四周放十个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玻璃瓶,瓶内均有舍利。(摘自30百科)
↓二殿跟山门殿和大雄殿比,太渺小平淡无奇。
↓二殿内东西壁有碑刻镶嵌在内。
廊壁左右对称嵌入碑刻八方。其中有二方重建碑。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年《重修报恩寺碑记》(见下图右)和正德九年《寿春重修报恩寺碑记》(见上图左),后者碑文中提到该寺为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首建,宋仁宗天圣五年建佛塔。另有嘉庆十九年《无量功德》碑(见下图左)和嘉庆六年《劝孝文》碑(见上图有下中)。
↓另外有一处还有光绪八年一方《重修报恩寺碑文》。碑文中也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名东禅寺。
↓二殿与大雄殿东西有配殿,形成一进院落。两株银杏树旁各耸立一通龟趺碑。
碑刻被人为破坏了,无法读通内容。
↓西侧这一通龟趺碑双面碑文,鱼在该碑南侧看清了“嘉庆”字样。碑文每个字都被戗得看不清,这功夫,叹为观止!
地上还有两通碑刻,一为清乾隆四十年《报恩寺十方碑》(见下图左);另一为《重修碑记》,看不清年款。
大雄宝殿,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建于高1.1米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一廊,重檐歇山顶;殿高10.7米,东西长20.64米,南北宽14.28米;外檐方形石柱,四角内出;额枋上置平板枋,枋上设柱间斗拱;檐墙正面明次间设通隔扇,雕梁画栋,庄严雄伟。殿内后排砌双层佛台,上塑大佛像三尊;殿内东西及后檐墙,砖台上设泥塑十八罗汉像。(摘自360百科)
在大雄宝殿东尽间的正面墙上,还镌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字的石刻。字如斗大,分三路纵向排列。“佛”字居中上,“南释迦”、“无牟尼”则分列“佛”字左右。这种一反常规的书写格式,籍此表示对“佛”的至尊。罕见!
↓在大雄宝殿西尽间的正面墙上,还嵌有一方清代著名书法家亳州人梁巘的题跋,这位乾隆二十七年举人于乾隆四十三年来到寿州报恩禅寺,看过“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字的石刻,断定这七个大字是出自元代大书法家赵文敏即赵孟頫的手笔。
↓大雄殿前柱柱础石发现精彩石刻
↓大雄殿东有僧寮
↓再看一眼大雄殿,再见报恩禅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