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国人喊的创新口号都是空的,他们连书都不读,谈何创新?

在一次演讲中俞敏洪提到,目前我们国家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大家都不读书了。调查研究显示,犹太人一年平均要读65本书,而中国人每年仅读5本书。

国人每年读5本书还是被平均后的结果,如果不算平均数,大部分人都根本不读书,只有少数人喜欢读书。最可怕的是,现在最应该要读书的两种人也都不读书了:一个是学校的老师,一个是在校学生。

俞敏洪:国人喊的创新口号都是空的,他们连书都不读,谈何创新?

中小学教师基本都不读书

俞敏洪提到,他曾仔细观察过,现在中小学教师,除了教材和那些与教学有关的书籍,几乎从不读其他书。很多学校中小学教师,每年平均下来读的书都不超过3本。

令人感到颇为讽刺的是,自己都不怎么读书的中小学老师,却站在讲台上向孩子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还每学期都给孩子分配读书指标。可是,如果老师自己都不爱读书、读书量不够,又能让孩子也爱上读书呢?

俞敏洪:连北大学子也变得不爱读书

俞敏洪提到,自己有一次去北大做演讲。演讲过程中,他提问道:每年读书超过30本的学生请举手。这所中国最好大学里的学生,大多数都保持了沉默,极少人举起了自己的手。

俞敏洪表示,看到这批不爱读书的顶尖学生,他感到十分担忧与害怕。身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都变得不爱读书了,更何况是其他学校的学生?

连书都变得不爱读了,口号又值得多少可信度?

按照俞敏洪的说法,我们国家很多口号喊得都太“假大空”了。因为人们不读书 ,思维也就是苍白且平铺直叙的,更没有什么创新力可言了。苍白的思维所提出的口号,往往不具有任何深度,只是一次次可笑的尝试。

但也有不少人不认可俞敏洪的这种言论,他们认为,读书多只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比较丰富,却不能代表这个人在自己专业领域不够优秀。而各领域专业人员根据综合考虑提出来的口号,又怎能说是“假大空”的呢?

读书究竟是爱书人士的自嗨,还是真的是一件会有回报的事

读书真的有用吗?为何自己读了许多书还是感觉没啥用

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却并没有告诉我们,读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 、物理层面上的好处。随着人们逐渐长大,虽然大家都不愿承认,但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读书恐怕真的“没有用”。

很多人以为读书的数量,与自身能力是成正比的关系,但其实这种增长关系有一个峰值,度过这个峰值后,能力与读书数量的关系就会逐渐趋于缓和。此后,读书效果就会进入瓶颈期,可能一生都将得不到突破。

读书不完全代表能力,并非“读书无用论”

无论是俞敏洪这种将读书,当作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的态度,还是人们否认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无用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这两种态度宛若两种极端,都没有真正看透读书的本质。

读书难以在综合能力上给予我们实质性的、看得见的提升,关键在于很多人读书的方式都错了!如果你本身就带着一种功利的态度去面对读书,那读书过程也大概率是心浮气躁的,最终结果必然不尽人意。

既然书籍的内容会被忘记,读书又谈何作用

读书其实属于一种交互,它不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简单的交流,而是属于个体与经典之间的一种特殊交流。这场盛大又漫长的交流的一些细节,乃至整体过程可能会被忘记,但这其中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却绝不会消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书里的语言、书里的故事,而是其中被我们感悟到的、糅合进记忆力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是读书真正的作用。

怎样读书,才是适合且正确的?

浅薄的碎片化阅读,可以消磨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得到短暂的快乐,但并不能帮助我们感受到书中深层次的含义。想要得到书中的精华,唯有深层次,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

像俞敏洪那样一味地追求读书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囫囵吞枣地多读书并不是爱读书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功利性的象征。正确的读书方式,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耐心地、保持自己思维地去理解书中内容

总结:俞敏洪对读书的看重是值得学习的,但他对于读书数量的追捧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应怀疑“读书的意义在哪里”,也无需过度高抬读书的价值。读书,应该出自于本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