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
苍山远:山路崎岖,旅途漫长。
白屋:古代贫民住的房子。
柴门:用柴木做的简陋的门。
解读:
全诗用凝练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暮夜投宿、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于不起眼的小细中,反映出贬谪途中温暖的人情,再加上将此场景安置在一个寒天雪夜山居荒凉的背景,凸显了诗人羁旅生活的真情实感。
诗一开始勾勒出一派清远空旷之景,暮色的苍茫、山路和漫长,诗人在贬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其行途的孤寂劳顿状可想而知,诗人急于投宿的心情虽未说明,但此情此景想来观者感同身受。
放眼四周,远处稀疏几间茅草房屋跃入诗人眼中,“天寒白屋贫”是这户人家的写照,因为日暮,所以苍山显得辽远,因为天寒,原本就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贫困,屋顶上结了一层白霜,远远望去,成了一座“白屋”,此句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前两句写所见之景,后两句写所听之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诗人借宿山民以后的事。时已夜深,万籁俱寂,诗人在卧房听到柴门那里的狗叫了起来,外面传来风声、雪声,交杂着一个夜归人到来之声,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声,也表现了归人的惊喜之情。这个“夜归人”可能是诗人投宿这家的家人,也可能是与诗人一样,也是一位素昧平生的投宿者。无论归来的是何人,此时此刻,风大雪大,夜色已深,一个“归”字将人们引到了温暖之所,在寒冷环境对照之下更显珍贵。“此所谓真语真情者,清语古调”。
刘长卿(?——790?),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人,一说河间人。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玄宗开元即已进士及第,天宝后期始登第。肃宗至德三载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前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郞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所诬,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三年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后。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在肃、代之后。平生致力于近体诗,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民瘼,亦时有涉及。《全唐诗》存诗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