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莲归。
注:
筚门:用竹子或荆条编成的门,指简陋的住处。
落故衣:指莲花凋谢时花瓣脱落。
解读:
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受六朝齐梁诗风影响较深,且“落”字犯复,受后人诟病,但八句景语自然含情,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生活和心态,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落寞之情,这也是诗人内心徘徊在仕与隐、进与退的内心反映。
虽说归隐田园是诗人深思熟虑的选择,但退下来难免落寞无奈,因为没有正经事可做,很多时候都是打发时光——“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其实是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诗句,是诗人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
中二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松树上聚满了白鹤(白鹭),每天看着它们衔枝筑巢、产卵、抱孵、哺育幼雏,诗人不禁欣而赏之、神而往之,诗人看到这些鸟是快乐的,深感自己是孤独的,但诗人却并不以为如此,在诗人看来,虽然柴门是关着的,但朝廷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场景令人窒息,再看看眼前的景物,即颈联所描述的“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嫩竹敷着新粉,红莲脱下故衣,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