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制度浅析

保甲制度浅析
保甲制度是中国城乡统一实施的行政区划方法,中国实行保甲制度历史悠久。
保甲制度萌芽于秦
保甲制度是中国管理乡村的一种政治制度,又被称作:乡里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开阡陌,编什伍,实行连坐制,其本质是把军事制度用于管理乡村。
保甲制度试行于宋
保甲制度真正作为乡村基层政治制度源自宋代王安石变法,宋代在乡村社会实行保甲制度。然而,宋代的保甲制度并没有在中国乡村真正扎根,仅仅带有地方治安的性质。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元脱脱等修《宋史卷一百九十二·兵志第一百四十五》:“熙宁初(1068),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熙宁)三年(1070),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乃诏畿内之民,十甲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
宋代保甲制度寿命短暂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陈州知州司马光上疏,乞罢去保甲。
《宋史》中说:“又悉罢三路巡检下兵士及诸县弓手,皆易以保甲。主簿兼县尉,但主草市以里;其乡村盗贼,悉委巡检。而巡检兼掌巡按保甲敎阅,朝夕奔走,犹恐不办,何暇逐捕盗贼哉?又保甲中往往有自为盗者,亦有乘保马行刼者,然则设保甲保马本以除盗,乃更资盗也”。宣和二年(1119),“诏诸路保甲法并遵元丰旧制,京东、京西路并罢”。
以上引文说明,宋代实行的保甲制度从开始的熙宁初年(1068),到罢除的宣和二年(1119),仅实行有51年时间。而宋代实行的保甲制度仅限于“畿内之民”,即皇城开封府周边,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清代重设保甲制度
乾隆十年(1745)龚松林纂《重修洛阳县志卷之二·里保》:“……正东路李密保二里。正西路谷水保四里。正南路彭婆保三里、范村保三里、姬磨保三里、府店保二里。正北路上店保四里。东北路平乐保三里、凤凰保四里……共乡总八十九名,保长三百九名”。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乾隆十年(1745),今洛阳市近郊乡村仅设有“里”,没有设“保”。而今洛阳市远郊乡村则设有保,保下设有里。管理里的基层干部称:乡总。管理保的基层干部称:保长。
民国孟津县镇区划分
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中国一些省区自发推行保甲制度。而孟津县推行保甲制度较晚。
据1991年版《孟津县志》记载:1913年,孟津县县以下行政区设镇,全县计有:叩马、花园、小集、城关、铁谢、白鹤、王庄、陈凹、马屯、横水等共10个镇。
1928年~1931年,孟津县全县分为一区县城、二区白鹤、三区陈凹、四区马屯等共4个区。区下共有56个村。
孟津县实行保甲制度
1932年10月,孟津县县下设区,“全县实行保甲制,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甲、保长查报户口,监视住户,查禁中共地下党员活动。”
1936年,区公所改名为区署,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全县由四个区合并为3个区,一区县城、二区王庄、三区马屯。
1940年,孟津实行改制,全县三个区攺为乡,一区县城改为古盟乡、二区王庄改为河清乡、三区马屯改为瀍源乡,每乡设正副乡长各一名,下设民政、经济、文化、警卫四个股,每乡警卫股有保丁20人左右。所谓的区又称保,后来简政,各保设保长一名、书记一名、保丁一名、户籍员一名。保下设甲,每甲设有甲长一名。
1944年4月23日,侵华日军占领孟津,古盟、瀍源两乡成立了伪维持会,改保为区。河清乡仍由国民党孟津县政府控制,没有改区。
孟津县废除保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20日,孟津县“全县下设三个区,区下设村、闾,废除国民党的保甲制。”
(0)

相关推荐

  • 民国时期的保长,是村长吗?有没有工资?

    提到民国时期的保长,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由李保田饰演的保长形象:带着瓜皮帽子,中山装的扣子从来没系上过,手里拿着旱烟杆,对上级唯唯诺诺,对身边的老百姓却十分凶恶. 然而,这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保长形象 ...

  • 民国时的保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国家之所以能富强,社会之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政治制度不仅仅与那些位于政治与权力中心的人有着密切联系,更与生活在那些权力所管辖的范围内的人民息息相关. ...

  • 保甲制度的推行 什么是保甲制度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的内容

    保甲制度是我国历代所固有的地方基本政治制度.从广义的方面说,是我国地方的自治制度;从狭义的方面说,就是农村的保卫政策. 一般认为,西周的基层政权组织是保甲制度的雏形,到了宋代,出现了保甲的名称,设立了 ...

  • 欧盟数据可携带权制度浅析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今数据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安全,防止相关企业垄断.非法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数据,欧盟在 ...

  • 执行异议审查制度浅析

    作者:郭景泰  发布时间:2011-09-05 10:16:49     执行异议是指执行当事人或案外人对程序上存在瑕疵的执行行为不服,旨在排除或阻却法院的强制执行行为而依法请求执行机构变更或撤销已发 ...

  • 清代州县印信制度浅析——以《南部档案》为中心

    印信在清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权力的实物标志.它不仅可以清晰地反映清代南部县和周边道府印信的运行情况,而且也能为当今社会规范用印提供历史借鉴价值.<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全文 ...

  • 清朝的保甲制度关于什么的?

    清代的乡里组织承前代而有新的发展,主要为保甲.乡里组织系指存在于乡间,管理.经办乡间有关重要事务的组织.上占.中古时代,中国乡里组织多含民治色彩.宋以后乡里组织的官治因素日重,渐衍生为官衙在乡间的派出 ...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结束于清.科举历经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改变了寒门出身的学子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quo ...

  • 从历史悠久的世仆制度中,浅析为何“人人生而不平等”?

    在之前所写的文章中,谈到了江浙地区的"丐户",很显然,在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贱籍制度中,每个地方的"贱民"也是和而不同的,因地而异,而这次,我们就来看看主要分布在安 ...

  • 胖东来做到了让员工和老板一样关注企业丨浅析胖东来薪酬制度

    文:胡老师 有趣.有料.有干货!! 私信小编"绩效"两字,免费发送60分钟薪酬绩效管理内部培训视频. 导读 胖东来在民间被喻为"中国最好的店",人们对胖东来里人 ...

  • 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中心——浅析周代的“税丧”制度

    丧礼就是殡殓死者所举行的一种仪式礼节制度,主要用来祭奠死者,这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古人对于"死"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超过"生" .丧礼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