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胃结石)
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的一种病证。然积与聚不同:积有形固定,痛有定处,属血分脏病;聚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属气在腑。《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可见,
聚轻易治,积重难治。此外,中医古籍中还有“瘕瘕”、“癖块”(《诸病源候论》)、“痃癖,,(《圣惠方》)、“痞块”(《医宗必读》)等,按其症状、性质,均归入积聚范畴。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七情郁结,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寒温失调等,使脾胃受损,脏腑失和,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日久渐积而成。古人论述甚详。其病因如下:一是由情志所伤。张子和说:“积之所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尤在泾说:“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可见情志郁结,气机阻滞,瘀血停积而成积聚。二是因酒食所伤。《卫生宝鉴》说:“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可见酒食失度,脾胃受损,痰湿凝塞,气血壅结而成积聚。三是起居失宜,寒温不调。《灵枢.百病始生篇》日:“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五变篇》日:“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张景岳说:“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可见风寒、痰食相结,而成积聚。如仔细问诊,会发现本病患者常有空腹食用柿饼、黑枣的习惯。
临床症见腹内积块,或坚或软,或痛或胀,倦怠乏力,身体渐瘦等。
【辨证用药】本病病机在于气滞血瘀,成聚成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坚者软之”的原则,辨证论治,分别用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等法,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并据《医宗必读》指出的“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较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方剂可分别选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及鳖甲煎丸、张璐化积丸、张景岳阿魏膏等方剂加减。
【典型医案】李某,男,12岁,学生。主诉胃脘部不适,伴阵发性疼痛、呕吐21天。
患儿21天前出现胃脘部阵发性疼痛,伴有呕吐,进食后数小时至l0小时呕吐胃内容物,并发现上腹部有一包块,遂于住院治疗。诊断为幽门梗阻,用颠茄合剂等治疗不效。行胃肠钡剂检查,诊为胃结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龛影)。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其家长因其年幼体弱(素有哮喘),而求治于中医。
症见胃脘部疼痛不移,面浮,精神委靡,语声低微,身体消瘦,脘腹有压痛,并可触及一鸽卵大小包块(约3厘米×4厘米),坚硬推之可移动。胃肠钡透:胃内可见移动性充盈缺损2处,约3厘米×4厘米。诊断为胃结石症(积聚)。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而数。
此证为食滞于胃,运化失职,气机阻滞,日久结成积聚。治以理气止痛,消积化瘀法。方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白芍10克,甘草5克,鸡内金15克,大黄5克,莱菔子10克,山楂l0克,麦芽l0克,神曲l0克,陈皮l0克,郁金5克。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家长述,服药2剂后排出2块石状物(约3厘米×3厘米),症状霍然全消,胃脘部包块也消失。随即停药。
[笔者按]本病属于中医的积聚。由于身体素弱,阴阳失调,脏腑不和,复伤饮食,食滞于胃,不能克化,气食搏结,而成积聚。方中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黄逐瘀活血,软坚通便;鸡内金、莱菔子、山楂、麦芽、神曲、郁金消食理气,散瘀化积。全方有理气行滞、消积化瘀之功,故而病愈。
【附方】
鳖甲煎丸(《金匮要略》)组成: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于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韦、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廑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现代用法:取灶灰三斤,黄酒十斤,浸灰内滤过取汁,煎鳖甲成胶状。其余二十二味共为细末,同鳖甲胶放入炼蜜中和匀为小丸,每服三克,每Et三次。功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行气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主治:胁下痞块,疟母,腹中瘕瘕。
阿魏膏(《景岳全书》)组成:羌活、独活、玄参、肉桂、赤芍、穿山甲片、生地黄、毅鼠矢、大黄、白芷、天麻、红花、土木鳖、黄丹、芒硝、阿魏、乳香、没药、苏合油、麝香。功用:消瘕化瘀,破坚攻积。主治:腹中痞块、积聚。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组成:芍药、甘草。功用:敛肝和营,缓急止痛。主治:腹中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