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把团扇

一次去扬州在东关街游玩时,我被一店铺厨窗里陈设的扇子所吸引,精美的扇子让我不能不进去看个究竟。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典雅的商铺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扇子,引得我目不暇接地看了这个,又去瞧了那个,每一把都让我爱不释手,百般把玩。尤感如今的扇子已非同往昔了!

扇子的“模样”在我的记忆里一度停留在小时候。那时我们最先使用的扇子是用蒲葵树的叶子制作成的蒲扇。蒲扇最大的特点是结实耐用,摇动起来虎虎生风,缺点是整体份量有点重,手柄较硬,握起来有些硌手,摇一会扇子,手就有点吃不住劲了。后来渐渐有了用草、竹子编织的扇子。草编的扇子轻巧柔软,摇出来的风温和,缺点是柄处的绑绳容易松散,手柄与扇面的连接部位因经常处在受力状态,使得扇面用不了多久就折坏了。而竹子编织的扇子避开了上述的缺陷,在份量上又不是很重,故而成为了日后好多年里人们纳凉的首先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了纸质的折扇。纸质的折扇由于便于携带的优势和彰显“贵族气质”的形象,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但是价格上的小贵和使用上的精心要求又限制了大多数人的购买欲望,所以拥有一把折扇成了少数人的“身份”象征。至此,扇子在我的脑袋里基本上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了。

转眼间风扇取代了扇子,空调又“傲世”了所有纳凉的工具,扇子与我们的生活仿佛“渐行渐远”了。虽说这些年也有街上“派发”的一些塑料材质的“广告扇子”,也有羽毛扇、折扇、宫廷扇等作为跳舞道具来用的扇子,但扇子总归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的时候不多了。我以为扇子的“使命”虽然没有到了“穷途末路”的份上,但也是已尽“青黄不接”的地步,直到看见眼前的一幕,才让我大梦初醒般的惊讶,原来扇子家族的发展进程已非同一般,扇子家族“相貌”的改变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是啊,当空调“独占鳌头”地瓜分了纳凉工具大部分市场份额时,风扇并没有退出“纳凉工具市场”的舞台,同样扇子虽游走在“纳凉工具市场”的边缘地带,却早已悄然地把触角延展到了文化市场,拓展到了精神层面上的享用领域。扇子在功能性的转变和切换过程中,附加了多元文化,成为文化内涵的载体,艺术气息的产物。

这里美轮美奂的各异扇子实打实地给我上了一课,完完全全地颠覆了扇子在我脑子里原有的“形象”,是呀,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扇子,变换的身形和承载的文化让我耳目一新,进而让我重新“审视”扇子——“海纳百川”多元素扇子,除了实用功能之外,更多地是传达了礼仪、审美、身份、文化等功效。

如今我也有了一把团扇,葱绿色的扇面上一朵白荷引得蜻蜓嗅闻,纤细的长柄垂得一绺流动的长苏。一腕清风,让我爱不释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