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理解社会学
本文预计阅读5分钟
【教材】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
作者 候钧生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
【韦伯对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社会学的对象】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两大任务】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研究社会学的方法】:韦伯认为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学是行不通的,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方法是理解和说明。
从确定性角度看,理解的确定性的基础有二
1、理性的方法
一是理性的方法,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理性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确定性。
如韦伯所言“当某人在推理或论证中应用2×2=4或应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或者当某人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思维模式正确地推出一种推理的逻辑序列时,我们对其意义具有完全清晰明白的理解”。
2、重新体验的方法
二是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或狄尔泰所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这种方法通过同情式参与,能恰当地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
这种理解是对别人心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显然“可重新体验性”对理解的确定性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必要条件,“要理解恺撒,不必成为恺撒”。
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成两类
1、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
一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
对语言、行动(如砍柴、关门等)、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如惊叫、愤怒等),以及对数学和逻辑命题(如2×2=4)的理解都属于这一类。
2、解释性理解
第二类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
如果说直接观察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那么解释性理解就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例如樵夫砍柴,直接观察理解仅能理解樵夫的行为是砍柴,而解释性理解则要寻求砍柴的动机,比如为挣钱或为自用,等等。
社会行动是需要而且可以理解的,然而仅有理解是不够的。
韦伯认为,任何解释都试图获得清晰性和确定性,无论这种解释多么清楚和确定,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因此不能认为这种解释就具有因果效力,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假设。
因此,对社会行动的解释“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韦伯看到了解释性理解方法的局限性和因果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韦伯一直试图把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社会分析模式。
韦伯的这种努力与狄尔泰、李凯尔特人在社会历史领域拒绝因果分析的倾向,在方法论上是迥异其趣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