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削藩与诸侯政治的黄昏

随着推恩令的出台,地方诸侯再也形成不了对抗朝廷的实力,困扰汉武帝刘彻祖孙三代的内部威胁消弭于无形。地方诸侯政治迎来了它的黄昏。

作为旁观者,我不禁恶意地想到,如果武帝之前文景时期大汉帝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国策,即法定范围内只允许生一个孩子,那推恩令还怎么推。

刘彻的爷爷叫刘恒,史称汉文帝,是中国集权王朝两千多年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传说中物质极大丰富的文景之治后期,即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过一次波及大半个天下的大动乱,这就是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大汉王朝理论上第一次经历政权倒闭的危机,战争造成的破坏也比较大。所幸帝国内部社会矛盾比较小、国力处于上升期,因此就跟经历了南北内战的美利坚国一样,大汉王朝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就此跨入全盛时期。那是刘启的儿子,著名的汉武大帝刘彻的伟业了。

乱局很复杂,为了方便理解,得从刘彻的曾祖父,大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身上说起。我们知道,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四十多岁了,在那以前是秦朝的地方公务员。再往前追溯,刘邦年轻时还是楚国人。他和他的盟友、弟兄,脑海里残留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法则,土地是被统治者层层分封下去的,有句老话说的好,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根深蒂固长达数百上千年的思维影响力很大,因此刘邦之前的霸主项羽顺应盟友们的意思一口气分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刘邦自己虽然力图效仿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但也分封了一堆诸侯王。只不过刘邦多了个心眼,诸侯王里少数是异姓盟友、多数是刘姓皇族。

上图为西汉初年分封示意简图

刘邦为了确保他死以后不会有人像过去大家造反项羽一样拆掉刘家的朝廷,在陆续弄死几个异姓诸侯王以后,又跟功臣集团一起杀白马起誓,约好非刘姓不可为王。两千年后,有个姓毛的清朝人和其他一些清朝人取得天下成功以后,同样迫于封建时期残留的思维影响坏了天下大计,搞了些类似的事情。

在刘邦看来,天下新创,战争破坏使得国力孱弱需要重新积累,中央朝廷也没有什么财力供养一只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地方经济也无力插手,只能承包给下面的诸侯王一起管理。诸侯王大多是皇族,总归算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代人只管一代人的事情,到刘邦死后朝廷内部经历一系列乱子,刘邦的老婆吕雉和几个大头目把持朝政,开国元老们死的死被迫害的被迫害,只剩下苟延残喘的谋士陈平和将军周勃出来拨乱反正。他们发动中央警备部队打倒几个姓吕的大头目以后,又从山西大同请回来刘邦的儿子之一,代王刘恒,由他这个本来不是作为继承人培养的皇族重新出山执掌天下。

周勃,汉初拨乱反正第一人,可惜其家族下场不好

刘恒比较起刘邦来,作为皇帝的威慑力更加打折扣,然而这老哥比他爸爸的腹黑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快就通过一系列政治手腕掌握了朝廷大权,并把之前掌控军权的周勃逼死。对于地方,刘恒一方面没实力加强集权,一方面国家经济亟待恢复。因此他一边放开铸币权,鼓励地方自己开矿发行铜钱满足经济需求;一边又鼓励诸侯王死后将家产土地平分给后代们,以软手段偷偷消解诸侯的实力。

要知道,任何时候,只要中央政府不垄断货币发行权,只要地方诸侯有办法可以发行货币,那地方财政绝对就从中央的束缚下自由起来、摆脱税收的掣肘实现财务自由,想干嘛都可以。当然两千年后的地方通过发行影子货币取得相应的自由,也说明历史客观规律不可违背,这种故事在中华大地上重现了一次又一次。

经过腹黑男汉文帝刘恒的操作,大汉帝国的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之间形成了可贵的平静,再加上朝廷通最大的外敌匈奴之间的和亲买和平政策,大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国家GDP和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显著发展。但到了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一代,出事了。

乱子的起因是汉景帝刘启和他手下的谋主晁错犯了大跃进的毛病,大概嫌弃从诸侯手里一点一点争夺对整个国家的掌控权力进度太慢,想要一步到位。所谓一步到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肉体上消灭诸侯王,再从他们手里回收土地。这里面起最大推动作用的是晁错本人,堪称两千年前的棺材哥,大概从一开始晁错就没搞明白,如果不从财政的根子上先削弱诸侯王的经济实力,仅从政治上发力根本达不到目的。甚至一个不小心把诸侯王逼急了,他们还会抱团造朝廷的反。对于这点认识,两千年后的棺材哥毕竟是专业的,所以操盘思路就跟晁错区别很大,当然决心都是差不多。

以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硬通货来说,吴王刘濞发行的铜钱属于第一流,市场认可度极高。这家伙尽享山川之力,又躲在内陆不用担心游牧民族打秋风,实力发育得很快。于是等晁错开始一个个地搞诸侯王以后,吴王刘濞迅速联络了楚王等六个诸侯王造反,号称是要诛晁错清君侧。

先前萧何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就是觉得这地方坐拥崤函之固可以钳制天下,这个战略判断在七国之乱中依然有效。而被刘启的爸爸汉文帝刘恒逼死的将军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此时也鬼使神差地子承父业出来替汉景帝分忧解难,加上汉景帝的亲兄弟梁王刘武在河南地区的坚守,七国之乱竟然被朝廷干脆利落地平定下去。试想如果不是西汉初年这种军事实力对比,如果不是关中平原的地缘优势,搁了别的朝代那就是万劫不复。与此雷同的有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明初建文帝的削藩战争。

再引申了想想,搁两千年后十九路选帝侯角逐朝廷话事人的年代,搞不好汉景帝刘启一开始就被ZZ局会议给拿下了。正所谓,陛下为何造反?

上图为两汉通行的法定货币,五铢钱

七国之乱的代价是战争破坏,好处是经此一役再无诸侯王质疑朝廷集权的决心,再无诸侯王敢于冒险抱团造反。所以到了汉武帝刘彻和主父堰推广推恩令的时候,阻力就非常非常小。并且刘彻的思路也很对,尝试若干次以后终于找到五铢钱这种货币制式,顺利地用唯一法定货币收回地方诸侯手中的经济大权。


读历史每每有似曾相识之感,现而今,如若不能禁止诸侯发行影子货币、如果不能斩断诸侯自己实现财务自由的行动臂膀,光靠朝廷三令五申去强调、光靠一轮又一轮的反腐,恐怕起不到持久的效果。毕竟逼得狠了,地方利益集团大不了把诸侯王及其核心党羽当做祭品一般推给朝廷宰了,回头该吃火锅还是吃火锅、该唱歌还是唱歌。人家可以放肆地把税收到九十年后,回头朝廷看地方经济要破产还只能替他擦屁股。

(0)

相关推荐

  • 历史潮流(西汉)之文景之治

    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后,统一天下,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非刘姓称王,天下共诛之的"白马 ...

  • 吴王刘濞:最富裕的诸侯王,遗臭万年

    文 / 子玉 朝廷削除吴国豫章郡和会稽郡的诏书到底还是摆在了吴王的面前,刘濞这匹六十有二已步入暮年的老骥在第一时间擂响了反抗朝廷的战鼓. 他已经成功策反了那位好勇斗狠的胶西王,他已经察觉到了赵王和楚王 ...

  • 一位汉朝大臣的座右铭:身已许国,再难许家

    文 / 子玉 在其位,谋其政.晁错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包括生命. 别人都羡慕晁错父亲有一个当大官的儿子,但晁父内心的恐惧只有他自己知道. 听说儿子主导的削藩政策已经导致群情汹汹,诸侯王们那像刀 ...

  • 推恩令,并没有那么简单,背后是实力的角逐

    推恩令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阳谋,所谓阳谋就是明摆地告诉我要收拾你,你却无能为力.武帝公开实行推恩令这样的削藩策略,可以说是实力做保证的. 这要从汉武帝刘彻的爷爷汉文帝刘恒说起,刘恒本来是没有机会成为汉 ...

  • 汉朝历史人物——金日磾(汉武大帝)

    金日磾(jin mì dī)(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 ,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托霍光与金日磾辅佐太子刘弗陵,并遗 ...

  • 汉武大帝,封狼居胥,建西域都护府

    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四年被封为胶东王. 汉景帝七年,栗太子被废为临江王,胶东王刘彻变成了太子.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逝世,皇太子刘彻继位,登上皇帝宝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5)景帝削藩

    文帝死后,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仍在释放着强大的惯性. 因为他将"黄老之术"交棒到了他的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 窦太后不像当年的吕太后那样强势,她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依靠持 ...

  • 唐朝藩镇割据严重,为什么不用推恩令削藩?

    这篇文章来自知乎的一个回答. 问题是:唐朝藩镇割据严重,为什么不参考类似汉代推恩令的做法削藩? 回答者为昭阳. 第一:首先方镇不等于割据,而且多数也无法世袭,少数能世袭的,大都也只是短暂的十来年就会被 ...

  •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书级别的削藩

    本 文 约 488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杀功臣?这或许是刘邦的千古奇冤.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原从集团和其他陆续加入的功臣们,只要不像陈豨这样公开叛乱,基本得到了封赏 ...

  • 汉武帝下令削藩,其兄弟靖王积极响应,生120多个儿子,属实高明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当一个优秀的人失去了他的价值之后,迎来的便是被抛弃的命运,多少开国大臣元老熬过了残酷不堪的战争,却没有熬过太平盛世. 打仗时的明枪易躲 ...

  • 古代那么多次削藩行动,为什么只有建文帝失败了?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是为明太祖. 两年后的1370年,朱元璋将除了皇太子之外的9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赐予封地,"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就意味着,朱 ...

  • 表现好也是罪,大明第一个实在找不出理由削藩的藩国——楚王府

    前言 明成祖朱棣虽然是以反对建文帝削藩.恢复祖制为由起兵靖难,但是等他登基之后,立刻变了嘴脸--藩还是要削的. 不过,要名正言顺,不能硬来.朱棣一边与众兄弟叙着"亲亲之谊",一边挑 ...

  • 历史上最失败的两次削藩之路,特别是最后一次,皇帝都被暗杀了!

    历史上最失败的两次削藩之路,特别是最后一次,皇帝都被暗杀了! 文 | 韦爵爷 自来皇帝打下江山,往往都不是皇帝自己一个人功劳,那些曾陪着皇帝出生入死,打下诺大江山以后,皇帝为了安抚众人,也常常会封王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