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唐诗解读——李白之《长相思二首》(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
长相思:乐府杂曲歌旧题。郭茂倩《乐府古诗》:上言长相思。李陵诗:各言长相思。苏武诗:死当长相思。长者,久远之词,言行人久戍,寄托书以贵遗所思也。古诗又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谓被中着绵,以致相思绵绵之意,故曰长相思也。又有千里意,与此相类。按,长相思,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徐陵“长相思,望归难”、江总“长相思,久离别”诸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
络纬:蟋蟀,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井口装饰金属的围栏。
簟:竹席。
美人:思念的人,此处或指诗人在长安的旧友。
隔云端:喻距离遥远。
渌水:清澈的流水。
关山难:形容道路艰险难过,有关山难过之意。
摧:摧毁,撕裂。
解读:
《长相思》乐府旧题多写家人情人离别相思之苦,太白此类多借以寓君臣遇合之意,这也是《离骚》香草美人传统的继承。这两首诗是李白的情绪之作,内容大多是他在离开长安之后回忆过去在长安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而抒发思念之情。
全诗抒写男女相思,诗人似有寄意,有感而发,给思念的特定对方。整首诗从“长相思,在长安”展开抒情,于“长相思,摧心肝”收拢,从形式来看,颇具对称感,具有整齐回应的魅力。“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情绪上的进一步发展,话虽尽而情未绝,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意的对称美成了一种循环的情感体验,诗意悲恸,但却无萎靡之态。另“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将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既是结构上转折点,又是诗意的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
诗人从对方思念自己写起,素秋、金井、秋霜、竹簟、孤灯、明月构成了一幅清澈图景——凄冷的秋夜,金井栏旁,促织啼叫,此时秋霜晶莹,簟色寒凄,窗外月明,罗帐灯昏,一个人空房独宿,相思长叹。一个“寒”字透出秋夜寒气逼人之意,衬托出思妇苦思凄寒之心,一个“孤”字,写灯孤,更衬托出人孤。一“寒”一“孤”写尽了秋夜月深的清寒之境,也道尽了女主人公秋夜怀人的凄寒之情。“美人如花隔云端”,青春渐消红颜易老,塞外的征夫岂能不知,妻子似乎很近,近在眼前,然而却还是很远,远隔云端,一如天边的明月,虽可相望,却难企及。
征夫展开了上天入地追梦相思: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地阔远,如隔云端。上极幽远难及的高天,下涉波澜动荡的渌水,虽上下追寻,仍是茫茫难期。“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既然现实中很难实现,那就在梦中相见吧,但就这一点愿望也很难实现。
篇末中的“远”“苦”“难”等字眼让人们感受到那份悠长的思念,在这寒冷的秋夜里,如同天空中的一脉夜云,相思之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只能发出“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
从思妇的“思欲绝”到征夫的“摧心肝”,抒情的基调由女性的低吟升腾为男性的激昂上来,其间的相思苦情一次次酝酿,最终化为天地之气而喷薄而出。
需要说明一点是,“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语意应为“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魂飞苦”,诗人之所以这样写,除衬韵之外,应是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