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唐诗解读——杜甫之《醉时歌》 2024-06-19 00:10:46 是r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注:衮衮:古代帝王或上层官员穿着的衣服上有卷龙的礼服称为衮衣,衮衮是指龙纹卷曲盘旋的样子。台省:尚书台和中书省,后多指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梁肉:以梁为肉,以肉为食,比喻食物精细考究。屈宋:指屈原和宋玉。被褐:穿着粗布的衣服。籴:买进谷物称籴,献出谷物称粜。太仓:古代建在京师的储谷大仓。相如涤器:《汉书·司马相如传》:“(司马相如)令文君当起,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自结合后,赴成都家中,但家贫无法生活,又重回临邛,开酒店卖酒,由文君当垆卖酒,相如自己和伙计一起干活,洗涤器皿。后以相如涤器、卖车骑侧面表现文人寒士落拓贫穷,以文君当垆侧面表现妇女卖酒,或酒垆韵事。子云投阁:《汉书·扬雄》记载,王莽上台后,杀甄丰父子,贬刘歆之子刘棻,扬雄为辞所牵及,“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赋归去来:陶渊明罢官隐逸后作有《归去来兮辞》。石田:贫瘠的土地,石多而土少难以耕作。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历代将他贬为盗贼。解读:杜甫这首《醉时歌》与好朋友郑虔一起喝酒,在酒酣兴适时所发出内心感叹,诗中充盈激荡悲壮淋漓之气。郑虔是河南荥阳人,玄宗开元末期曾任协律郞,后因私修国史而被贬十年,直到天宝九年回京参选,被授为广文馆博士,中国历史上的广文博士始于郑虔,因此史称郑虔为“郑广文”。广文馆其职责是统领天下的辞藻之士,但广文馆博士实际上只是一个投闲置散的冷官。郑虔任此职时,遇到了一件极为尴尬事——这位新大人竟然“不知广文曹司何在”。郑虔这样的饱学之士竟然长期郁郁不得志,只能在广文馆这样的冷曹中消磨大好时光与自己的意志,杜甫对好友的遭遇非常同情,觉得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无不有着相似和契合,于是在酒酣耳热之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一则为郑虔鸣不平,二则也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之情。全诗一开始以诸公的富贵来反衬郑虔的贫贱。诸公的是衮衮龙纹的富贵华美或是纵情享受梁肉的精致,而独有郑虔却身处冷官,甚至连衣食都不足。须知这位广文先生有着非比寻常的才能,且德才兼备——“有首出羲皇,有才过屈宋”。且他身处冷官,依然能够安贫乐道,淡泊以处,可他却没有获得与之相称的职位,极度激愤之余,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诗的真实意思并非真的认为垂名无用,儒术可废,只是于极端激愤话语之中对那些身处高处衮衮诸公;进行了强烈地讽刺,认为他们就是一些脑满肠肥、不学无术的之辈。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杜甫也深有感触,在感慨朋友遭遇的同时,诗人不禁想到自己的人生辛酸之处,于是诗歌进入了由赠人转入自我抒怀的部分。“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诗人将喝酒的情形写得极有诗意——沉沉的清夜,只听得檐上细雨淅沥,在昏暗的灯火中依稀看到花瓣随着春雨飘落于地,两个人把臂对酌,频频举杯,不时传出浩歌激烈的歌吟。想到自己未来的命运,谁也说不清,也许真有那么一天,真的饿死真沟壑也未可知,诗人连用司马相如和扬雄的典故。司马相如失意之时,在蜀中开酒店,卓文君当街卖酒,而他自己当中洗涤酒哭丧着脸,扬雄久居贫困,却还要遭受受狱的经历。这样也隐含了诗人对郑虔此前坐修私修国史这样所谓罪名的不平。面对无奈的现实,郑虔的理想是希望过着“石田茅屋”的生活,薄田几亩,尚足果腹,这看似消极实属无奈之举,其中的辛酸也只有自己最为清楚。而杜甫则趁着酒兴,更是将激愤达到顶点——“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实则都是表面的豪情之下难以掩饰诗人刻骨铭心的悲哀。多年来,诗人在长安落魄潦倒,世人的讥笑以及种种冷眼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现在与朋友在酒店喝酒,一解心中的苦闷和抑郁,一路诗人奔腾着笔,酣畅淋漓,“满纸郁律宕之气 ”,是杜诗当中不错的佳作。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赞 (0) 相关推荐 他也曾是个莽撞少年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岁能咏诗 九岁苦练字 妥妥的神童一枚 十四五岁 已经震动四野 远近闻名 有自序诗为证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 ... 64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思》之春阳如昨日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 蕙草:香草名. 天秋木叶下:<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 1 唐诗解读——杜甫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上)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3 唐诗解读——杜甫之《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 ... 4 唐诗解读——杜甫之《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 ... 5 唐诗解读——杜甫之《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 ... 6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上)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 7 唐诗解读——杜甫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