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家园——浅说朱道平山水之美
朱道平
1949年生于浙江黄岩。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南京市美协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省侨联华侨书画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江苏省美协顾问,南京市美协荣誉主席。
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十届全国美展金奖。
读
读
读
梦 回 家 园
——浅说朱道平山水之美
阿迪
但凡生活过乡村的人,都会对朱道平山水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它没有都市里的喧嚣与酒色,也没有当下“画照片”的流俗,更没有展厅里的那些“假、大、空”的图式,他的山水有真情,有真意,是充满静谧,充满童话,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既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有我之境,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为约会大自然之魂魄也。
朱道平山水的第一印象就是线的交响、点的群舞。山水画是造型艺术,离开笔读墨线条就无法表现天地万物的形态和神气。而这根造型的线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因素。朱道平先生对石涛关于中国山水画“一画”的美学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运用之于现代构成理念与时代风貌特征。朱道平山水中的“线”,不仅包含着“形而下”的技法意义,而且还包含着“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从本体论意义讲,是通贯宇宙—人生—艺术的生命力运动的线。从绘画创作论意义讲,是通贯宇宙—人生—艺术生命力运动的法则。朱道平山水的线条绵柔延长,富有弹性,纵横交错,网联互通。但我们可以观到:山川之正侧,层林之丰致,风雨之晦明,疏密之深远,八荒之吞吐,阴阳之浓淡,水云之聚散。更有“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心境与意象。朱道平笔下的笔墨线条表现出能圆能方,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节奏韵律,能微妙地表达出左右均齐,凹凸突兀,断截横斜的物态变化,上下提按得心应手,左右回旋挥洒自如。笔中含墨,墨中见笔,达到了枯中有血肉,湿中有筋骨的纯青境地。朱道平把山水的三维时空试图用网状结构将其平面化,这更具有现代审美的风格特征,但这一独特新颖的山水图式,却充盈着古意与古法,而又不着痕迹,洵为非高手不能为之也。他的山水有董巨之皴理,王蒙之连绵,倪瓒之灵气,梅清之线法,八大之圆浑,石涛之墨韵,抱石之苍茫,宾虹之华滋。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古代画家进行绘画创作都是遵循法则的,否则,那绘画就成了信手涂鸦的儿戏了。但泥古不化,墨守成规亦不可取也。朱道平山水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师古人之迹”又“师古人之心”,还要“师造化”。朱道平先生在刻苦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基础上,更多的是沉思和把握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和造型规律。中国画的美学特征是气韵生动,传神写意,画中有诗等。中国画的造型规律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等。“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朱道平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借古以开今”。仅其写生足迹,就走遍了大江南北。黄岩、雁荡山;黄山、嘉陵江。烟雨江南,大漠边塞。山川之精华,茂林之陶冶,气象之流行,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朱道平山水得之山水变通之大法也。艺术之美的本质在于独创,鄙弃雷同,推崇开一代新风的创新精神。朱道平是一位真正懂得艺术生产本质的美学大家。故,朱道平山水是情景交融,心物统一的产物。他的山水画具有“画中有诗”和“不似之似”之美学特征。“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诗中有画,是对于诗人的要求,画中有诗,则是对于画家的要求。这都是诗的极致和画的上品所在。朱道平山水的意境就具有诗那样隽永深长的情趣,令人缘境生情。“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仅仅纠结于“形似”,那么绘画艺术最终也变成“小道”而失去其审美的价值。所以,朱道平山水:“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地远近,不似之似似之。”其山水之“不似似之”之传神之作之价值,绝非“画必似之”者可以望其项背的。
朱道平先生极善用“点”。关于“点”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与作用,潘天寿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吾国绘画,以线条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由点扩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这对于我们理解朱道平山水的“点”大有裨益的。朱道平山水中的“点”具有反正阴阳的作用。“点”既是阴阳对比互动,又是冬夏春秋,阴雨晴雪。在过于稠密处,以“点”分散之,在过于疏朗处,以“点”聚合之。密而不挤,疏而不空,呈现一种聚中有散,分中有合的参差错落之美。当他需要在画面上突出赏心悦目的那部分时,巧于用“点”,使这一部分实而显之,以畅快的笔墨增强物象的视觉效果。反之,当他需要在画面上含蓄隐藏某一部分意蕴时,则用“点”使这一部分虚而隐之,以简淡的笔墨来深化这一部分的内容。至于朱道平山水的点法,确实是“法无定相,气概成章。”有圆笔点,侧笔点,泥里拔针点,破笔点,米氏点,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朱道平山水的用色也极具个人特色。其传统用色方面,得益于黄宾虹的高足林散之先生;西画用色方面,得益于著名油画家苏天赐先生;中西融合用色方面,则得益于绘画大师林风眠先生。所以,朱道平山水不是传统意义的浅绛山水,也不是彩墨的光影山水,而是兼收并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故,其山水着色以明度不是很高的中间色赭石、花青为主色调,辅以明度高的纯色,并借鉴现代油画、水粉的用色技法,使其绘画色彩赋予了时代气息。
朱道平山水,线条交纵,点厾万千,水墨变幻,而情境却是异常的宁静,久违的愉悦。对此,朱道平先生曾有所自述:“在我的体会中,我感到心浮则易气躁,画也有火燥味,心静则画亦有静气。中国画讲究笔墨的韵致,意境的悠远,品位的脱俗。追求这一切,入静是首要一条,作品是画家情感的产物和结晶。”他强调山水画家须有远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心胸,须有虚静、空明、专一、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山水画作。“入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太难了,物欲横流,急功近利,遍及市井。“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苦。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自拘。”作为一个艺术家,为“外物”所蒙蔽,那是毁灭自己的艺术创作;为“外物”所役使,那是给自己套上了精神枷锁。“入静”须去除各种私心杂念,使自己的心能虚静,恬淡。“涤除玄览”“罄澄心以凝思”。于此,方可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才能幻出奇诡。
朱道平山水对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些根本性东西作出了不懈地探索和完善。这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具有典范性启示意义。第一,他致力于超越自然主义手法而力求达到典型化。他充分而淋漓地发挥自己特有的风格,抽象和提炼山水图式符号,注重其绘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度,使之单纯,再单纯,在单纯中求丰富,使繁复者更繁复,简淡者更简淡,精细者更精细,使之发挥到极致,更趋于风格典型化。第二,他致力于山水诗意的表达。他创作的山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但总能给人以诗意的感受。他在画上很少题诗,但画中却充满了诗。如:春水“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夏木“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秋林“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川“路渺笔先到,池寒墨更圆。”……。第三,他致力于不同于古今名家的范式而坚持走山水画的创新之路。他虽久居金陵,金陵画派的绘画艺术耳濡目染。但他致力于突破前人成法之束缚,摆脱今人门户之羁绊,走出了一条新文人画山水创新之路,写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山水力作。所以,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在他的画展前言里写道:“他的创造,使人们再度回眸传统,从中发现潜在的价值。也使人们反思,一个艺术家的生存与生活状态。”窃以为,这也应是朱道平山水美学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