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谈艺——潘天寿绘画作品鉴赏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曾署阿寿、懒道人。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先后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吴昌硕等,历任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教务主任及代理校长。建国后,任华东美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副主席。曾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潘天寿书画集》、《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艺术论文集》。
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纵观他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他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入了强烈个性,尤其是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简洁明确。这是最基本的特色。所谓明确,是指笔线和墨块画在纸上,黑白分明,清晰肯定,毫不含糊。潘天寿将其称之为“清爽明豁”。这种对“清爽明豁”的画面效果的自觉追求,是出于对笔墨相对独立性的高度重视,出于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解悟。。雄健刚直。潘天寿作画用大笔粗线,笔线有时宽达两寸,并且落笔很重,所谓“扬之高华,按之沉实”(黄宾虹语),气雄力坚,但雄健不是蛮横粗野,其中区别,就在于运笔过程中对提、按、使、转等等变化的把握与控制,生涩凝练。生涩是指运笔过程中似乎在克服阻力,有艰难行进的感觉。古人“屋漏痕”之说,即是此意。黄宾虹称之为“留”,并认为用笔之用,最忌浮滑;轻浮率滑之笔,没有力度,故不足取。凝练是指圆韧凝重,含蓄精炼,不草率,不随便,一笔一墨都枯有质量。古人所谓“折钗股”,便有圆韧凝重之意。用墨方面,潘天寿也是着眼于大处,有独特风格。古人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其实用墨,与“气”与“力”也有不可分的关系。潘天寿一贯追求的是雄阔大气的艺术风格,所以他首先注重的,不是求每一笔落纸,墨分五色,而是求整幅作品的总体效果与感染力;不是求局部的小变化、小对比,而是求整体的大变化、大对比。他的作品比古人更为沉重、强悍、雄阔,力求在画面上表现坚实的力量感。潘天寿喜爱幽深静穆的境界,他的作品着重表现静态的美。他的艺术是非常质朴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他的画面意境,是与矫揉造作、浮华艳丽截然对立的。在潘天寿的画中,形式美是含蓄的,不是依靠形象的漂亮和画面的华丽,而是依靠笔墨章法组成的对比节奏,所以不虚假,不甜俗。他的画面意境的另一个特点是:厚重苍古。苍古是民族性的一种反映。“苍古”就是指这种体现了民族特性的深沉内在的修养。自然美的极至是“静穆幽深”。他的画是那样的“粗野”、“强悍”,而又质朴、旷远。这正是他所要追求的东西,想要表现的艺术境界。
潘天寿是一个风格画家,他的作品在任何场合下都能被一眼认出来。他受过吴昌硕的直接熏陶,但他更倾倒于八大山人。八大傲世、幽默、辛酸和冷峻,潘天寿则入世、理智、严肃和热情。他强调的是一种硬性的所谓“一味霸悍”的画风。他强悍的画风、博大的胸襟、深厚的素养和他的书法指画、以及他众多的著述等,实在很难找到几个能与之比肩的艺术家。鉴定其作品,宜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1、线条:潘天寿线条经过千锤百炼,“至大”、“至刚”,无论线还是点,甚至淡墨线条,都如钢铸铁浇之感,尤如青铜器之铭文,将骨法用笔推向了巅峰,追求一种紧张感或悲壮感。伪作线条木强乏味,力过伤韵,或淡而飘滑,缺少深沉感。
2、章法:潘天寿作品章法是惨淡经营的。他通过以方造圆,善于破险,边角经营,为当代高手。他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都讲究聚散疏密,顾盼生情,恰到好处。其章法精到周密,无懈可击。伪作多取其形,照葫画瓢,显得呆滞、迟疑、打结,心有余而力不足,潇洒的伪作,则往往多笔或少笔,时时显得不够完整,或有画蛇添足之憾,尤其边角处理,伪者不逮也。
3、书法:潘天寿书法以黄道周揉合秦汉金石,归奇险于平正,书法用笔有其特点,折笔与长笔里有动作,伪者难为,加之题款为其章法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稍有不合,则即可定为伪作。
伪作
真迹